WHAT'S NEW?
Loading...

暴食症厭食症治療 | 認識自我批評的食人魚


西班牙EMDR治療師Natalia Seijo將治療飲食疾患經驗The EMDR Protocol for Eating disorder.其中包含創傷、依附、解離,三個與飲食疾患有關的面向。在治療中將三個要點(見下方),融入於EMDR八個階段的治療。前兩點  是我覺得在準備階段,或是還沒有預備進入處理創傷者,都可以先認識的部分。 


  • 辨認/組織內在小孩 
  • /平防衛機制 
  • 處理創傷 

辨認看看有哪些需要協助的內在小孩 
甚麼事情都要自己做/控制的內在小孩 
這個部分可能是系統中最為明顯,也是最受傷的部分,通常也帶著最多的防衛機制。以事情需要自己完成的方式,來承擔痛苦與挫折。這樣的控制可能會反映在食物上面,特別是厭食症患者。 

沒有長大的內在小孩 
這個部分沒有在發展階段,順利地長大。所以會表現出與年齡不相符的行為。有遇過已經當奶奶的診友,心中的女孩最愛的仍然是Elsa 公主、Hello kitty,房間裡幾乎都是她們。這個部分在是以罪惡感的方式來幫助自己。可能會與<需要以生病的方式來獲得關心>的信念做連結。 

嚴格批評自己/要求完美的內在小孩 
這可能是系統中最有敵意/對抗意識的部分。這個部分以批評、要求做事要完美的方式來幫助自己。可能會與<沒有事情是夠好的 >的信念做連結有時候甚至連吃飯的時候,想要偷閒看個Youtube,都會狠狠地被批評是浪費時間。 

無法接受自己的內在小孩 
可能會與<我不會再想成為過去的自己 >的信念做連結這個拒絕自己的部分,可能是一個內在小孩,而對身體形象扭曲則是她所使用的保護機制。 

想被看見的內在小孩 
這個部分以羞愧和害怕來幫助自己,主要的情緒是害怕,主要的方法是透過羞愧的機制。會與<我不能被人看見。如果我被看見了,我會受到傷害。>的信念做連結有些診友會感覺到很不想與人有眼神接觸,可能跟這樣的情形有關。 

覺得自己很胖的內在小孩 
這個內在小孩最常出現在暴食症、肥胖的患者中。這個部分會拒絕接受現在身體的實際情況,通常這個情況在患者身上會持續許多年。這個部分很抗拒改變,常以許多身體的防衛機制來呈現。可能會與<這個世界沒有我的容身之處/ 我很胖,所以我不夠好>的信念做連結 

認識<食人魚>,與自我批評的內在小孩工作 
  • 是為了保護:食人魚用來比喻,模仿了過去所遭受的負面批評,而自我批評的內在小孩。藉由內在自我批評越強,外在其他人的批評就比較不會感覺受傷。也有EMDR的訓練師,以這些批評自己就可以做得到,別人再對自己做這些事情,傷害性就降低許多。(不知道為什麼,想到最近在體驗的鋼管運動。老師說讓皮膚與鋼管接觸地方不那麼痛的方式,就是..先磨個7-8次,痛覺就麻痺了。) 了解原來食人魚初心是來幫忙的,目標是嘗試轉換食人魚的工作,讓她的工作變成健康的自我批評,以及協助維持內在世界的秩序。(延伸閱讀:內在小孩--重要的工作更好的待遇) 
  • 分別內在與外在: 分別甚麼(需求)是屬於患者的,以及甚麼(需求)是屬於其他人的。例如:診友在難過的時候,媽媽會告訴她不准哭。診友的需要是情緒上的支持,媽媽的需求可能是避開情感上的接觸。 
  • 建立內在的安全地:安全地可以重新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中,建立信任、安全感。一旦食人魚變成健康的部分,內在會有更多安全、信任的空間,增加相信自己能夠做對自己好的決定的能力。(延伸閱讀:幫內在小孩請保母--創造內在托嬰中心) 
  • 分別健康的批評與食人魚: 食人魚溝通的方式中,會包含著一些認知扭曲。帶著認知扭曲的眼鏡,會讓患者以不合實際情況的方式來解讀現況。常見的認知扭曲有:個人化、非黑即白、選擇性注意 (認知扭曲的進一步介紹,可以看看女人迷中文章) 

內在小孩-保護/防衛機制-創傷 
在與許多診友的內在小孩工作時,自己或心理師夥伴常遇到的經驗,就是當內在小孩還沒有準備好要處理創傷,治療師就想要針對創傷的經驗做處理,內在小孩就會跑掉。這裡的跑掉,有可能指的是與內在小孩失去連結(找不到),或是比較客氣地告訴我,現在覺得這個經驗不需要/不想要處理。當與內在小孩建立聯繫時,他們各自的防衛機制也開始啟動。在防衛機制可以緩和下來,內在孩子才會允許創傷被處理,這個時候就可以利用標準EMDR的流程 

緩和防衛機制- 準備期的穩定工作 
摘錄一些防衛機制,以及在其背後可能的想法。 

我沒有生病(缺乏病識感):被患者利用來與飲食疾患分隔開來。當提到飲食疾患時,就可能會感覺不舒服、有情緒。背後的想法可能與害怕好起來有關。 (缺乏病識感其實也常出現在其他疾病上,過去學習思覺失調症的缺乏病識感則有相當程度是生理上的影響。)  
身體的防衛:可能以身體症狀、感覺、反應、姿勢來呈現。當在治療過程中內在覺得受到威脅或痛苦,可能就會啟動。曾有來談者當我們剛準備要評估主要的目標時,就開始劇烈的咳嗽。當這個現象重複呈現時,我請教他是否我們進行得太快,有些部分的他有意見。我才知道有些部分對於提到這個經驗,都還覺得太過痛苦,還覺得不是時候往後,當他劇烈咳嗽時,我就了解那是一個他與我溝通的方式。 

敘情障礙:特色是無法區分內在的情緒感受、無法以言語表達情緒感受。這裡面可能包含一些解離現象,與伴隨在感覺、身體感受上有困難。有些診友會在治療過程中,請他觀察是否有注意到任何情緒、想法、感覺,回答幾乎總是:沒有。敘情障礙工作的目標是重新與身體連結。背後的想法可<如果我沒有感覺,我就不會痛苦> 

飢餓防衛:這是很像飢餓的感覺,但是不是生理上的飢餓。有診友會形容<肚子已經很撐了,還是感覺很餓要吃東西> 這個機制的作用,是用舒緩飢餓感,同時掩蓋一些難以忍受的情緒。於此的目標,可能是協助患者可以分別飢餓防衛與實際上生理的飢餓,讓患者可以有更多掌控感。 

害怕會改善的防衛:這樣的害怕,會出現再當治療有效,有可能會改善病況的時候。在飲食疾患中很常見到,是其中一個主要的防衛機制,有可能在治療的早期就遇到。對於厭食症患者來說,有可能背後隱藏的信念是<我只有很瘦,我才有價值> 而治療改善,可能會伴隨著體重增加,也就是自己會變得沒有價值。對於暴食患者來說,放開拿著食物的手,可能就會失去唯一用來提供緩和情緒的方法而感到不安。 

尊重內在孩子及每個想保護自己的嘗試 
就像是我們面對內在孩子,我們總認為他們是帶著想要幫忙的初心,以當時協助度過困難的方式,今天繼續想以同樣方式來幫忙。我們也尊重每個內在孩子,所使用的防衛機制,隨著了解、緩和這些機制,我們可以進入到創傷經驗的更新。一層一層,一次一次,我們逐漸向想達到的目標前進。 

參考資料: 
Treating Eating Disorders,Chronic Pain, and maladaptive self-caere behaviors (2018) Marilyn Luber 
台灣版多倫多述情量表之因素分析 (2003) 台灣精神醫學 

0 意見: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