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 EMDR、SE、阿德勒、DBT、SMART、PPN、TF-CBT、基模療法、TRE、薩提爾、藝術治療、音樂治療及頭薦骨,配合經顱磁刺激TMS與藥物,提供貼近個人需求的整合資源,療癒創傷。

WHAT'S NEW?
Loading...

為什麼ADHD藥物效果不佳?除了注意力不集中,適應不量白日夢在干擾

 


很多人以為是「分心」,其實是「沉浸」。兩者不同的機制、治療策略。

 

在我的幻想裡,我很成功。 --31歲男士

 

適應不良白日夢常見三要素

高度沉浸的敘事性幻想

難以抑制的一再進入

學業/工作/人際受損。

外在觀察可能看見,伴隨來回踱步、手勢,或是藉由特定音樂進入白日夢中。

 

雖未列入DSM-5-TR/ICD-11正式診斷,但多國研究已記錄:適應不良白日夢 族群失業與自傷自殺風險上呈現升高趨勢。

 

美國PTTReddit r/MaladaptiveDreaming 訂閱數(2025/10)約有13萬鄉民。2023年第一次聽到E適應不良白日夢R治療師Dolores Mosquera提到時,還只有10萬鄉民。這幾年討論與能見度逐漸增加。

 

一項2025年的統合分析(40項研究、約2.5萬人)顯示:適應不良白日夢 與焦慮、憂鬱、ADHDOCD、創傷經驗、解離、自閉症特質等呈顯著相關;研究尚無法斷言因果,但可確定的是——適應不良白日夢 族群的主觀痛苦與功能困擾顯著高於一般人。

 

五項警訊:孤獨、偶像化、身心化、問題網路使用、自尊低落

長時間獨處且強烈孤獨感

對名人產生過度、強迫性與幻想性的沉迷與依附,在白日夢中與明星有獨特、親密的關係,產生滿足、慰藉。

身體化症狀:反覆頭痛、腸胃不適、身體多處不適但檢查正常

網路與音樂成為進入『白日夢』的按鈕

依賴幻想中華麗的世界,不相信現實生活中的自己。

 

男女的白日夢有所不同

研究中描述性觀察:女性比例較高的樣本中,焦慮/憂鬱與ADHD合併較常見;男性比例較高的樣本,OCD與解離關聯性相對突出。此為統計輪廓,非結論。

 

不管哪個樣本,與各種疾病相關性都存在

社群樣本:自選參與、規模大但易偏重自我困擾高者。

臨床樣本:診間收案、症狀較嚴重但樣本數較小。

 

ADHD是『心智漫遊』;適應不良白日夢是『自我察覺進入幻想』

早前的研究中適應不良白日夢中ADHD診斷為77%。因此有人懷疑適應不良白日夢是否與ADHD是同一件事?2022年研究者反過來看已確診ADHD的成年人。假設是同一件事,那應該確診ADHD的人中,也要有高比例有適應不良白日夢(也要有7-8)

 

結果是83ADHD成人,只有20.5%有符合適應不良白日夢的診斷準則。明顯的不對稱性,ADHD成人中,只有相對少數有適應不良白日夢,暗示適應不良白日夢與ADHD不是同一回事。

 

很多適應不良白日夢患者之所以看起來像是ADHD,是因為過度沉浸在白日夢當中。但是大部分ADHD者,注意力不集中不是來自沉浸於強迫的幻想之中。

 

分心的特質有所不同

適應不良白日夢的特質是沉浸,有敘事性的幻想,進入白日夢可能有目的性,例如情感慰藉、探索不同的自我。造夢者對於自己進行幻想有意識,同時知道自己在幻想、也在現實世界。

 

ADHD比較是自發性,內容零散的心智漫遊 (mind wondering)。對於心思漂走的覺察度較低。回過神來,才發現剛才不知道神遊到哪裡去。

 

從旁看都是不專心,但主觀經驗來看,兩者經驗有所不同。

ADHD合併適應不良白日夢與單純ADHD比較

ADHD與適應不良白日夢重疊時,『注意力』問題不一定更重,但『痛苦感』『孤獨感』與『現實表現』往往更受影響——這就是為什麼治療不能只調整專心藥,或是ADHD藥物只能幫到ADHD那一半。

 

治療方面

中樞神經興奮劑的效果,在研究中還是對專注有效。但研究作者提醒,可能樣本比較少。如果合併ADHD+適應不良白日夢者,尋求心理治療者比單ADHD者為高。可能的解釋是,適應不良白日夢核心的強迫進入幻想症狀,使用中樞神經興奮劑效果不大。有一些研究提到血清素藥物,可能會有幫忙。因此,興奮劑能幫專注,但不一定減少『再次進入幻想』的衝動;這一塊更仰賴心理治療與生活介入搭配情緒調節的藥物。

 

白日夢失控了,感受是真實的

不是愛發呆,或是想太多。越來越多的證據,辨認出這是真實的困擾。認識到適應不良白日夢與ADHD的神經發展機制有所不同,需要個別擬定不同的介入與支持方式。如果你的白日夢已經遠超過一般恍神,像一齣無法按停的長青劇,請把這篇文章當成起點——辨識觸發的情境、尋求專業求助、練習創傷知情與情緒調節。記得全世界有越來越多人發現有這樣的情況,你不是孤單一個人。

 

參考文獻:

1.    Could immersive daydreaming underlie a deficit in attention? The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ladaptive daydreaming in individuals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2.    Maladaptive Daydreaming and Psychopathology: A Meta-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