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NIRS通道 |
研究針對 45 位憂鬱症患者,,在六週的經顱磁刺激 (TMS) 治療前後,用功能性近紅外線光譜(NIRS)比較腦部血流變化。治療前,高嚴重度者在前極區(frontopolar area)、背外側與下前額區等腦區的血流顯著減少。六週治療後,患者的前額極與左側外側前額區的血流明顯增加。血流有增加的患者,憂鬱症狀也隨之減輕。
重點
- 治療開始前,重度患者的大腦血流量明顯低於輕度患者。
- 前額極區血流量上升者,憂鬱症狀也顯著改善。
受試者為符合日本 TMS 治療適應症,即在足夠藥物治療後仍持續憂鬱症狀者。若患者出現急迫自殺意念或精神病症狀,則不納入 TMS 治療,而改採電痙攣治療(ECT)。
排除器質性精神疾患、雙相情感障礙,同時確認在合併人格疾患、發展疾患、依附疾患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等共病情況下,憂鬱症為主要症狀。李醫師覺得這樣比,排除所有其他共病,更接近臨床上常遇到的診友。如果研究要嚴格排除其他共病,常常只有一小部分人符合。也是目前在協助台大進行類似研究時,收案遇到的困難。
治療方案 – 30次左側高頻
治療方式為標準憂鬱症治療方案:每天一次、每週五天、連續六週。每次治療施予 10Hz 高頻刺激,總計每天 3000 發。刺激部位在左側背外側前額葉(DLPFC)。
NIRS
設備與腦區
研究採用15 通道NIRS 裝置,於語詞流暢任務中測量氧合血紅素(oxy-Hb)與去氧血紅素(deoxy-Hb)的變化,分別在治療前(第 0 週)與治療後(第 6 週)進行。
NIRS每個腦區皆由多個通道組成,且通道之間部分重疊。目標腦區:
l 前極區(通道 2, 3, 4, 5, 7, 8, 9, 11, 12, 13, 14 平均值)
l 背外側與下前額區(通道 1, 6, 10, 15 平均值)
l 右外側前額區(通道 1, 2, 3, 6, 7, 11, 12 平均值)
l 左外側前額區(通道 4, 5, 9, 10, 13, 14, 15 平均值)
開始時比較
- 前額極區:重度患者的血流量顯著低於輕度與中度患者;但中度與輕度間沒有差異。
- 背外側與下前額區:重度患者的血流量顯著低於輕度與中度患者;中度與輕度之間無差異。
- 右外側前額區:重度患者顯著低於輕度與中度患者;中度與輕度間無差異。
- 左外側前額區:重度與輕度患者之間有差異,中度患者與其他組相比則無顯著差異。
治療後前額極區血流改善與惡化組比較
在前額極區,有 32 名患者在治療後血流量積分上升,13 名患者則下降。結果顯示,血流上升組在憂鬱症狀改善上(HAM-D17 分數下降幅度)明顯優於血流下降組
這項研究的重要性:利用非侵入性的 NIRS 技術,清楚顯示不同嚴重度憂鬱患者在 TMS 前後的腦血流變化,可能成為評估 rTMS 反應的新指標。李醫師的大學好友陳介仁醫師,也分享在他們在心悠活、樂悠活診所體系,就用在TMS治療的前後評估。李醫師也借鏡陳醫師的經驗,將NIRS與TMS一起搭配治療。
參考資料:
Tsuji, A., Nishida, K., Imazu, S. I., Kawabata, Y., Toyoda, K., Matsumoto, K.,
Onishi, N., Kubo, Y., Yamane, T., Kinoshita, S., Nishizawa, Y., & Kanazawa,
T. (2025). Hem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t baseline and following repeat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reatment.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381, 459–466.
https://doi.org/10.1016/j.jad.2025.03.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