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相情感疾患:一年內復發機率模擬器
根據起病年齡、過去躁鬱發作次數、穩定期長度與共病狀況,估算未來一年內 「任一情緒發作」、「鬱期復發」與「躁期/混合期復發」的概略機率。 (僅供衛教與研究討論,非個人醫療建議)
輸入病程與共病資訊
性別
共病狀況
模擬結果
預估:未來 12 個月內,至少一次「任一情緒發作」的機率
—%
其中:鬱期復發機率
—%
其中:躁期/混合期復發機率
—%
如何解讀?
請輸入左側資訊後,系統會根據研究文獻建立的「簡化數學模型」,估算一年內的復發機率,
並拆分為「鬱期」與「躁期/混合期」,指出哪些因素可能拉高或降低風險。
此模型不是診斷工具,僅用於衛教與研究討論。
臨床參數與模型假設(簡化版)
| 參數 | 數值/公式 | 說明 |
|---|---|---|
| 成人第一次躁期後 1 年復發率 | P₁,adult = 0.35 |
Kessing 2018 系統性回顧估計單次躁期/混合期後 1 年內復發率約 35%(成人族群平均)。
Risk of recurrence after a single manic or mixed episode. Bipolar Disord. 2018. |
| 兒少第一次躁期後 1 年復發率 | P₁,youth = 0.48 | 同篇 meta-analysis 中,兒童/青少年樣本 1 年內復發率約 48%。 |
| 每多一次 episode 的 hazard 乘數 | hazard × 1.09 | Frailty model 顯示,雙相情感疾患每增加一次發作,未來再發的 hazard 約增加 9%。 |
| 穩定期時長修正 | stabilityFactor = 1 / (1 + 0.03 × 月數) | 穩定期愈長,短期內復發 hazard 稍微下修(示意性假設)。 |
| 性別修正 | 男 1.00;女 1.05;其他 1.02 | 女性在鬱期復發與快速循環較常見,給予輕微上修。 |
| 共病修正 | 物質 1.25;焦慮 1.15 | 物質使用與焦慮疾患共病與較高的復發與自殺風險相關。 |
| 鬱期比例(Polarity split) |
rdep = 0.5 + 0.2 × (鬱期次數 − 躁期次數) / (總次數+1) ± 小幅性別/共病修正 rdep 限制在 0.3–0.8 之間 |
以個案既往躁/鬱期比例,推估未來一年復發時「鬱期」在所有發作中的比例:
Pdep = Pany × rdep;Pmanic = Pany × (1 − rdep)。
基於研究中鬱期主導病程的觀察,屬示意性功能。 |
| 一年內任一發作機率 | Pany = 1 − exp(−λ) | λ 為上列各因子加權後的 hazard,並限制 P 在 5%∼95% 範圍。 |
上述參數可依照未來文獻更新或本地族群資料自行微調,本工具僅提供可讀的「模型透明度」, 方便訓練住院醫師或與案主進行病程教育。
參考文獻(摘要)
- Kessing LV, Hansen MG, Andersen PK, et al. The effect of episodes on recurrence in affective disorder: a case register study. Br J Psychiatry. 1999. PubMed
- Kessing LV. Recurrence in affective disorder: analyses with frailty models. Am J Epidemiol. 1999. PubMed
- Kessing LV, Andersen PK, Vinberg M. Risk of recurrence after a single manic or mixed episode –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ipolar Disord. 2018;20(1):9–17. PubMed
- Leelahanaj T, Kongsakon R, Choovanichvong S, et al. Time to relapse and remission of bipolar disorder: findings from a 1-year prospective study in Thailand. Neuropsychiatr Dis Treat. 2013;9:1249–1256. 全文
- Kessing LV. Predictive effects of previous episodes on the risk of recurrence in depressive and bipolar disorders – a life-long perspective. Curr Opin Psychiatry. 2005. 全文摘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