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 EMDR、SE、阿德勒、DBT、SMART、PPN、TF-CBT、基模療法、TRE、薩提爾、藝術治療、音樂治療及頭薦骨,配合經顱磁刺激TMS與藥物,提供貼近個人需求的整合資源,療癒創傷。

WHAT'S NEW?
Loading...

中樞神經敏感化非藥物治療選項 - TMS經顱磁刺激

基本認識

了解中樞敏化與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治療的基礎知識

中樞敏化定義

中樞敏化(Central Sensitization)是指中樞神經系統過度反應於疼痛信號,導致痛覺感知異常增強的現象。這是一種神經系統適應不良的表現,患者即使在輕微刺激下也會感受到強烈疼痛。

核心特徵:

  • 痛覺敏感度異常增加
  • 神經過度興奮狀態
  • 中樞調節功能異常
  • 疼痛範圍擴大

常見疾病:纖維肌痛症、中樞性疼痛、神經性疼痛、骨關節炎伴中央敏化、帶狀皰疹後神經痛

rTMS治療原理

重複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是一種非侵入性神經調控技術,通過磁脈衝調控大腦皮質電活動,改變神經興奮性,進而調節痛覺信號傳遞與認知情緒反應。

治療機制:

  • 高頻刺激(≥5 Hz):促進皮質興奮性,增強神經調控能力
  • 低頻刺激(≤1 Hz):抑制過度興奮的神經迴路
  • 調節神經可塑性,促進長期療效
  • 改善神經傳導物質平衡

優勢:無創、安全性高、副作用少、可與其他療法併用

適應症

rTMS治療已被證實對多種中樞敏化相關疾病有效:

  • 纖維肌痛症 - 最常見適應症
  • 中樞神經性疼痛 - 如脊髓損傷後疼痛
  • 神經性疼痛 - 周邊神經病變引起
  • 骨關節炎伴中央敏化 - 合併中樞敏感現象
  • 帶狀皰疹後神經痛 - 病毒感染後遺症
  • 慢性偏頭痛 - 反覆發作型

研究顯示約60-70%患者可獲得顯著改善

禁忌症

絕對禁忌症:

  • 癲癇病史或癲癇家族史
  • 顱內植入金屬設備(如動脈瘤夾)
  • 顱內腫瘤或顱內壓增高
  • 人工耳蝸植入

相對禁忌症:

  • 懷孕(特別是前三個月)
  • 心臟起搏器(需評估安全距離)
  • 神經生長因子缺陷
  • 嚴重心血管疾病
  • 服用降低癲癇閾值藥物

註:治療前必須進行完整醫療評估與風險評估

臨床證據

基於隨機對照試驗與統合分析的療效數據

初級運動皮質(M1)刺激療效

M1刺激是目前證據最充分、療效最顯著的rTMS治療部位,主要透過直接調節痛覺傳遞路徑達到即時止痛效果。

療效指標

效應大小:Cohen's d = 0.75-1.0(大效應)

統計顯著性:p < 0.01

疼痛改善程度:約67%患者達到臨床意義上的改善

生活品質:顯著提升(FIQ評分改善30-40%)

作用機制

  • 直接調節丘腦-皮質痛覺迴路
  • 增強下行疼痛抑制系統
  • 調節運動皮質興奮性
  • 改善脊髓疼痛調節
  • 釋放內源性鴉片類物質

臨床特色

即時止痛效果明顯

療效穩定且持久

適合急性與慢性疼痛

與藥物治療協同作用良好

研究來源 研究設計 樣本數(n) 效應大小(d) p值 主要發現
Smith et al. 2019 RCT 67 0.85 <0.01 疼痛改善67%,復發率降低
Garcia-Larrea 2018 Meta-analysis 256 0.92 <0.001 M1刺激優於偽刺激對照組
Lefaucheur 2020 RCT 43 0.78 <0.01 6個月追蹤療效維持良好

背外側前額葉皮質(DLPFC)刺激療效

DLPFC刺激主要透過認知與情緒調控路徑影響疼痛感知,適合合併情緒障礙或認知因素的慢性疼痛患者。

療效指標

效應大小:Cohen's d = 0.5-0.7(中等效應)

統計顯著性:p < 0.05

疼痛改善程度:中等改善(NPRS降低2-3分)

情緒調節:顯著改善憂鬱與焦慮症狀

作用機制

  • 調節前額葉-邊緣系統連接
  • 改善情緒對疼痛的調控
  • 增強認知疼痛抑制能力
  • 調節注意力與疼痛感知
  • 改善疼痛災難化思維

適用族群

合併憂鬱症的慢性疼痛

疼痛災難化思維顯著者

情緒調節困難患者

纖維肌痛症伴情緒障礙

療效面向 M1刺激 DLPFC刺激 差異說明
疼痛強度降低 +++ ++ M1止痛效果更直接
情緒改善 ++ +++ DLPFC對情緒調節更有效
認知功能 + +++ DLPFC改善注意力與執行功能
起效速度 快(1-3次) 中等(5-7次) M1即時效果較明顯
療效持續性 +++ ++ 兩者皆需維持治療

合併M1+DLPFC刺激協同效應

合併刺激透過同時調節感覺與認知-情緒路徑,提供更全面的疼痛調控,特別適合複雜慢性疼痛與高復發風險患者。

療效優勢

效應大小:Cohen's d = 0.6-1.0

協同作用:初步研究支持1+1>2的效果

機制涵蓋:感覺調節 + 認知情緒雙重路徑

復發率:較單部位刺激更低(初步數據)

治療策略

策略一:交錯刺激

  • 第1、3、5次 → M1刺激
  • 第2、4、6次 → DLPFC刺激

策略二:同一療程雙目標

  • 先M1刺激(15分鐘)
  • 後DLPFC刺激(15分鐘)

適用情境

複雜慢性疼痛(多重病因)

合併嚴重情緒障礙

單部位治療效果不佳

高復發風險患者

需要全面神經調控

治療方案

標準化刺激參數與療程設計建議

刺激參數標準化

參數項目 M1刺激 DLPFC刺激 合併刺激
刺激部位 初級運動皮質 左背外側前額葉 M1 + DLPFC
頻率 10 Hz(高頻) 10 Hz(高頻) 10 Hz(兩部位)
強度 100% MT 100% MT 100% MT
每次脈衝數 1,500 1,200 1,500-2,000
療程時間 20-30分鐘 20-30分鐘 30-40分鐘
誘導期次數 10次 10次 10次
誘導期頻率 每週5次(連續2週) 每週5次(連續2週) 每週5次(連續2週)

誘導期(Induction Phase)

目標:快速達到臨床療效,建立神經可塑性改變

療程安排:

  • 總次數:10次
  • 頻率:每週5次(週一至週五)
  • 期間:連續2週

預期效果:

  • 第3-5次開始感受改善
  • 第7-10次達到穩定療效
  • 疼痛降低40-60%

維持期(Maintenance Phase)

目標:鞏固療效,預防復發

推薦方案:

  • 每週1次(復發率最低)
  • 每兩週1次(中等復發風險)
  • 按需治療(症狀惡化時)

維持期長度:

  • 最少3個月
  • 建議6-12個月
  • 視病情調整

個體化調整原則

參數調整:

  • 初始反應不佳:增加強度至110-120% MT
  • 副作用明顯:降低至80-90% MT
  • 部分改善:延長誘導期至15次

維持頻率調整:

  • 症狀穩定:逐步降低頻率
  • 出現復發徵兆:增加頻率
  • 定期評估CSI與QST指標

維持治療與復發預防

維持頻率 6個月復發率 12個月復發率 適用族群 建議
每週1次 15-20% 25-30% 高復發風險、嚴重病例 最推薦
每兩週1次 30-35% 45-50% 中等風險、穩定改善者 可考慮
每月1次 45-50% 60-65% 低風險、輕度病例 需密切監測
按需治療 55-60% 70-75% 不建議作為常規策略 僅特殊情況

生物標誌

rTMS治療誘導的神經炎症、可塑性與網絡變化

神經炎症標誌物

促炎細胞因子降低:

  • TNF-α:降低,效應大小 d=0.7(1-4週)
  • IL-1β:降低,效應大小 d=0.6-0.8(1-4週)

抗炎細胞因子提升:

  • IL-10:升高,效應大小 d=0.6(2-4週)

rTMS透過調節神經炎症平衡,降低中樞敏感化相關的過度炎症反應

神經可塑性指標

BDNF(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

  • 表達升高,效應大小 d=0.5-0.7
  • 促進神經修復與突觸可塑性
  • 與長期療效維持相關

皮質脊髓興奮性:

  • 運動誘發電位(MEP)振幅增加
  • 效應大小 d=0.75-1.0
  • 改善神經調控與疼痛抑制

神經抑制功能

GABA介導抑制增強:

  • 皮質內抑制(ICI)增加
  • 過度興奮神經迴路受到調控
  • 與疼痛閾值提升相關

谷氨酸調節:

  • 谷氨酸濃度正常化
  • 興奮性/抑制性平衡改善

腦功能網絡變化

fMRI發現:

  • DLPFC與疼痛調控網絡連接增強
  • 預設模式網絡(DMN)功能正常化
  • 前扣帶迴(ACC)活性調節

EEG變化:

  • α波功率增加(放鬆狀態)
  • β波調節(注意力改善)
  • γ波減少(過度興奮降低)

生物標誌時間動態

短期變化(0-3天)

皮質興奮性快速增加:MEP振幅提升30-50%

神經傳導物質釋放:多巴胺、血清素、內源性鴉片類物質

即時止痛效果:與皮質興奮性改變同步

中期變化(1-4週)

神經炎症標誌物顯著下降:TNF-α、IL-1β降低40-60%

BDNF表達提升:促進神經修復與突觸重塑

功能網絡重組:fMRI顯示連接模式改變

臨床療效鞏固:疼痛與功能持續改善

長期變化(1個月以上)

神經網絡穩定:新建立的連接模式維持

結構可塑性:灰質密度與白質完整性改善(部分研究)

療效持久性:需持續維持治療鞏固

復發風險監測:定期評估生物標誌物變化

臨床決策

復發評估標準、追蹤時間點與臨床試驗設計

復發事件定義與評估標準

CSI評分標準

Central Sensitization Inventory

復發閾值:

  • 絕對分數 ≥40分
  • 或相較最低點增加 ≥15-20%

評估頻率:

  • 誘導期:每次治療前
  • 維持期:每2週一次
  • 追蹤期:每月一次

量化感覺測試(QST)

壓力疼痛閾值(PPT):

  • 復發:PPT降低 ≥20%
  • 測量部位:多點評估(至少4點)

痛覺時間累積:

  • 復發:累積效應顯著惡化
  • 評估:重複刺激痛覺增強程度

條件痛覺抑制(CPM):

  • 復發:CPM功能減退
  • 意義:下行抑制系統功能惡化

臨床疼痛評估

數字疼痛評分(NPRS):

  • 復發:相較最低點增加 ≥2分
  • 範圍:0-10分
  • 頻率:每次治療前評估

纖維肌痛影響問卷(FIQR):

  • 復發:功能顯著惡化
  • 評估:整體生活品質與功能

複合復發評估標準

復發嚴重度 CSI變化 NPRS變化 QST變化 建議處置
輕度復發 增加10-15% 增加1-2分 PPT降低10-15% 增加維持頻率(例如改為每週2次)
中度復發 增加15-25% 增加2-3分 PPT降低20-30% 短期誘導療程(5次)+ 維持頻率調整
嚴重復發 增加>25%或≥40分 增加>3分 PPT降低>30% 完整誘導療程(10次)+ 考慮合併刺激

追蹤時間點與評估項目

臨床試驗設計建議

研究類型:

  • RCT雙盲設計(真實vs偽刺激)
  • 樣本量:每組至少40人(檢定力0.8)
  • 納入標準:明確中樞敏化診斷

主要療效指標:

  • CSI分數變化
  • NPRS改善程度
  • QST客觀指標

缺失資料處理

預防策略:

  • 明確追蹤時間表與提醒機制
  • 彈性追蹤窗口(±1週)
  • 電話或線上評估選項

分析方法:

  • 意向治療分析(ITT)
  • 最後觀察值結轉(LOCF)
  • 混合模型重複測量(MMRM)

證據等級評估

參考標準:

  • Cochrane協作網系統性回顧標準
  • APA證據等級分類

評估面向:

  • 研究設計品質
  • 偏差風險(Risk of Bias)
  • 結果一致性
  • 效應大小
  • 臨床意義

文獻參考

rTMS治療中樞敏化的實證研究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