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 EMDR、SE、阿德勒、DBT、SMART、PPN、TF-CBT、基模療法、TRE、薩提爾、藝術治療、音樂治療及頭薦骨,配合經顱磁刺激TMS與藥物,提供貼近個人需求的整合資源,療癒創傷。

WHAT'S NEW?
Loading...

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會好嗎? 病程軌跡近五年的研究整理

近五年 PTSD 研究總結:病程軌跡、風險因子與新興療法|李政洋身心診所衛教專區

一、PTSD 的基本輪廓:不是所有創傷都變成 PTSD

診斷核心 WHO / NIMH 說法
PTSD 的三大核心群組症狀
  • 多半發生在經歷或目睹「生命威脅或極度恐怖」事件之後(暴力、戰爭、嚴重意外、性暴力等)。
  • 症狀主要包含:
    ‧ 重新經驗:惡夢、閃回、畫面入侵,像「被拖回現場」。
    ‧ 避免:刻意迴避相關想法、地點、對話。
    ‧ 過度警覺與負向情緒:易受驚嚇、睡不好、易怒、罪惡感、麻木感。
  •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多數暴露在創傷的人「不會」發展成 PTSD,支持系統與復原資源會大大影響風險(WHO fact sheet)。
流行病學重點
一生中曾經得過 PTSD 的比例
  • WHO 整理多國調查後估計:全球約有 3.9% 的人口在生命中的某個階段曾罹患 PTSD。
  • NIMH 根據美國大規模調查估計:成年人的終生 PTSD 罹病率約 6.8%,每年約 3.6% 的成人符合 PTSD 診斷。
  • 女性罹病率明顯高於男性(約兩倍),與暴力與性暴力暴露風險較高有關。
不是少數病人,而是常見精神疾患之一 女性・多重創傷暴露風險特別高

二、PTSD 的「疾病軌跡」:並不是只有「好」或「一直不好」

依據 Santiago 等人與後續軌跡研究整理
常見的四種症狀軌跡(以第一年為例)

Santiago 等人系統性回顧大量創傷暴露族群,整理出 PTSD 症狀在時間中的典型走向。不同人可能掉在不同「軌跡」上:

軌跡類型(示意) 大致走向 臨床意義
1. 韌性/低症狀族群 創傷後一開始就只有輕微症狀,之後維持低度或緩解。 並非「沒事」,但生活功能大致維持,有良好支持系統與因應策略。
2. 恢復軌跡 早期症狀明顯,但在數月內逐漸下降,約一年內大幅改善。 多見於單一事件、支持良好、能及早接受治療或介入的個案。
3. 慢性持續軌跡 症狀自早期就很高,而且一年內維持在中高程度。 常見於複雜創傷、多重暴露、合併憂鬱或物質使用;需要長期治療與多專業合作。
4. 延遲發作軌跡 一開始症狀不多,但在數月到一年之間逐漸升高。 可能因後續壓力、喚起記憶或生活變遷而被「喚起」,提醒後期持續追蹤的重要性。

※ 從人群資料來看,「慢性持續」與「延遲惡化」並不罕見,代表 PTSD 對部分人來說是長期慢性病程,不是「撐一下就會好」。

三、復發風險:為什麼「好過一陣子」還是可能再發?

復發系統性回顧
復發率大約多少?
  • Brooks 與 Greenberg 針對 PTSD「復發」文獻做系統性回顧,發現:
    ‧ 不同研究對「復發」定義不一,造成數字很難直接比較。
    ‧ 在部分創傷族群中,復發率平均約在雙位數百分比,個別研究可能高或較低。
  • 作者呼籲:臨床與研究需要更一致的復發定義,才能真正看清楚什麼因素讓 PTSD 再次出現。
「看起來好了」不代表完全沒有再發風險
常見高風險因子 臨床經驗與研究重疊處
誰比較容易走向慢性或復發?
  • 多重或長期創傷(兒童虐待、戰爭、親密關係暴力等)。
  • 共病憂鬱症、酒精/物質使用障礙、焦慮症。
  • 缺乏穩定社會支持(家人衝突、社會孤立)。
  • 曾經有 PTSD,雖然一度改善,但遇到類似創傷或重大壓力事件時,症狀容易被重新喚起。
維持治療與追蹤,比「短期治療一次到位」更貼近現實

四、治療與新興療法:從心理治療到 rTMS 與 MDMA

以下為研究整理,不等於每位個案都適用
標準治療
以心理治療為主,藥物為輔
  • 國際指引以「創傷焦點心理治療」為主,例如:
    ‧ 暴露治療(PE)
    ‧ 認知處理治療(CPT)
    ‧ 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EMDR)
  • 藥物方面,多使用 SSRI/SNRI 抗憂鬱藥,部分個案需合併助眠或抗焦慮藥物。
  • 對部分慢性、複雜 PTSD 個案,僅靠一種治療通常不夠,需要長期、整合式照護。
rTMS:重複經顱磁刺激
近年 RCT 與 Meta 分析的趨勢
  • 近年的隨機對照試驗與綜合分析顯示:
    ‧ 高频 rTMS(例如 10–20 Hz,常見定位在背外側前額葉)對 PTSD 症狀有中度以上改善效果。
    ‧ 不同參數組合(頻率、脈衝數、腦區)之間效果差異仍在研究中。
  • Meta 分析指出,高頻 rTMS 的「效果量」通常大於低頻,但異質性高,顯示不同試驗差異頗大。
  • 常見副作用包括:頭皮不適、頭痛、短暫疲倦;嚴重副作用(如誘發癲癇)極少見,但必須遵守安全指引。
目前證據屬「有潛力的輔助治療」,仍在累積中 適應症與保險給付依各國規範大不同
MDMA 輔助心理治療 高度專門化、仍在討論中
臨床試驗結果帶來希望,也帶來爭議
  • 近年的第三期臨床試驗顯示:在高度控制的環境下,MDMA 搭配密集心理治療,對中重度 PTSD 有相當顯著的症狀改善。
  • UCSF 等中心的分析指出,接受 MDMA 輔助治療的個案中,有相當比例在 18 週後不再符合 PTSD 診斷標準。
  • 然而,關於安全性、濫用風險、長期追蹤與監管模式,各國仍在激烈討論,尚未成為一般臨床常規。
目前多屬研究或特定計畫,不是一般門診可提供的選項 切勿自行嘗試非法或未監管的「致幻治療」

五、對患者與家屬意味著什麼?

  • 1. 不是「撐一下就會好」的病
    對部分人來說,PTSD 是慢性病程,症狀可能在數月到數年之間起伏,需要長期追蹤與調整治療。
  • 2. 有不少人是「會慢慢好起來」的
    韌性與恢復軌跡告訴我們:在適當支持下,很多人可以在一年內有明顯進步。重點是「不要單獨承受」、「及早求助」。
  • 3. 復發是常見現象,不是治療失敗
    再次出現惡夢、閃回或過度警覺,不一定代表「一切都歸零」,而是提醒我們:可能需要再度調整藥物、心理治療,以及生活步調。
  • 4. 新興療法:多一種希望,不是一個奇蹟按鈕
    rTMS、MDMA 輔助治療等研究讓我們看到新的方向,但仍然需要在專業監督下、與既有治療整合。決策時要看的是「整體長期風險與收益」。

※ 若你或家人正在接受 PTSD 治療,可以與治療團隊討論:自己可能落在什麼樣的病程軌跡?要如何安排合適的追蹤頻率與維持策略。

主要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下列連結多為官方機構(WHO、NIMH)或同行評議期刊(PLOS ONE、BMC Psychiatry 等),若欲深入了解,可與醫師或治療師一起閱讀。

  1. 世界衛生組織事實表: WHO.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 Key facts and overview。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
  2. NIMH 統計: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 Statistics(成人與青少年流行率)。 https://www.nimh.nih.gov/health/statistics/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
  3. 系統性回顧: Santiago PN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TSD Prevalence and Trajectories in DSM-5 Defined Trauma Exposed Populations: Intentional and Non-Intentional Traumatic Events. PLOS ONE, 2013。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059236
  4. 復發研究: Brooks SK, Greenberg N. Recurrence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ystematic review of definitions, prevalence and predictors. BMC Psychiatry, 2024。 https://bmcpsychiatry.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888-023-05460-x
  5. rTMS Meta 分析: Wang YX et al. The Effects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Parameter Discussion: A Meta-Analysis Based o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2147/NDT.S532443
  6. MDMA 隨機試驗摘要: UCSF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 Behavioral Sciences. MDMA’s latest trial results offer hope for patients with PTSD. News release, 2023。 https://psych.ucsf.edu/news/mdma%E2%80%99s-latest-trial-results-offer-hope-patients-ptsd

※ 本頁為研究與指引彙整之衛教資訊,並非任何國家官方治療指引的完整翻譯;實際診療須依個別狀況與當地規範決定。

內容用途:提供 PTSD 相關知識與近年研究趨勢,協助患者與家屬與治療團隊溝通 重要聲明:本頁資訊僅供衛教與討論,非個人醫療建議或保證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