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 EMDR、SE、阿德勒、DBT、SMART、PPN、TF-CBT、基模療法、TRE、薩提爾、藝術治療、音樂治療及頭薦骨,配合經顱磁刺激TMS與藥物,提供貼近個人需求的整合資源,療癒創傷。

WHAT'S NEW?
Loading...

兒童與青少年自閉症類群障礙的 TMS 經顱磁刺激治療

兒童與青少年自閉症 · 非侵入性腦刺激 英文研究整理 · zhTW 衛教版

兒童與青少年自閉症的重複性經顱磁刺激( rTMS ):目前研究告訴我們什麼?

整理國際英文文獻,包括系統性回顧、兒童臨床試驗與最新隨機對照研究設計, 讓家長與臨床人員快速掌握「 rTMS 在自閉症孩童身上的潛力、限制與安全性」。

證據等級:初步~中等,仍以研究為主
主要目標:減少重複行為、提升社交認知與語言功能
目前多數國家尚未核准作為兒童 ASD 常規治療
3 個關鍵重點,先知道
Quick overview
1. 有效果,但多半是「某些面向」
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顯示, rTMS 對自閉症的重複/刻板行為、部分社交行為與執行功能有中度改善效果, 但不是所有症狀、也不是所有孩子都有反應,且研究設計仍有偏倚風險。
2. 兒童研究數量增加,但仍屬早期
目前已有針對兒童與青少年的小型臨床試驗與大型隨機雙盲研究設計, 但真正完成且發表的兒科研究仍有限,多數樣本數不大、追蹤時間較短。
3. 安全性看起來尚可,但需嚴謹監測
現有文獻多半只報告輕微、短暫的副作用(頭痛、頭皮不適、短暫疲倦等), 嚴重不良事件極少見;但因兒童腦仍在發展中,長期影響仍需謹慎追蹤。
重要提醒:目前國際共識多認為, rTMS 在兒童與青少年自閉症上仍屬「臨床試驗階段」, 應在合格團隊與倫理審查下執行,而非自行尋找未經監管的治療。
什麼是 rTMS?為什麼會被拿來治療自閉症?
機轉與理論基礎
rTMS 是什麼?
  • rTMS(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是利用變動磁場在頭皮上產生誘發電流, 以非侵入方式調整大腦皮質興奮度的技術。
  • 不需開顱、不需麻醉,一般治療會讓個案坐在椅子上, 於頭皮特定位置放置線圈,每次治療約數分鐘至半小時。
  • 在成人, rTMS 已獲多國核准用於憂鬱症等疾病, 但在兒童自閉症上,目前主要還是處於研究使用。
與自閉症有什麼關係?

多篇神經科學研究提出,自閉症可能與大腦「興奮/抑制失衡( Excitation / Inhibition imbalance )」、 皮質連結異常以及社交相關腦網路功能失調有關。 rTMS 透過重複刺激,可以在一段時間內調整這些腦區的活動,理論上有機會改善:

  • 重複與刻板行為
  • 執行功能(計畫、抑制衝動、彈性轉換)
  • 語言與溝通表達
  • 辨識他人表情、理解他人想法等社交認知能力
常見的刺激腦區
背外側前額葉( DLPFC ) 右側下額回( rIFG ) 後顳上溝 / 顳頂交界( pSTS / TPJ ) 左額下迴( Broca 區域 )

這些區域分別與執行功能、鏡像神經元系統、社交大腦與語言產出相關, 因此常被選為 ASD 研究中的目標腦區。

不同頻率、不同模式
  • 低頻 rTMS(約 1 Hz):通常被視為「降低皮質興奮度」,常用來抑制過度活躍的區域。
  • 高頻 rTMS(約 5–20 Hz ):傾向提升皮質活動,可能用於啟動功能不足的腦區。
  • Theta 叢集刺激( cTBS / iTBS ):透過特定節奏在短時間內完成高劑量刺激, 例如每次 3–5 分鐘就能完成一次療程,已被多個自閉症研究採用。
目前英文研究重點:從統合分析到兒童臨床試驗
Evidence map
先看「整體」: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
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 2018 , Barahona-Corrêa 等)
23 篇研究(個案報告、非對照試驗與對照試驗),包含成人與兒童自閉症光譜疾患。
證據初步 · 中度效果

統合分析顯示, TMS / rTMS 在減少重複刻板行為、改善社交行為與部分執行功能測驗上有顯著但中等程度效果; 對其他症狀的效果則不一致。多數研究缺乏嚴謹的盲法與安慰劑對照, 追蹤期通常只有 1–6 個月,整體證據仍需保留懷疑。

與兒童直接相關的研究示例
左額下迴( Broca 區 )語言訓練研究
兒童自閉症 · 低頻 rTMS 配合語言治療 · 小型試驗
語言表達有進步

有臨床試驗將 rTMS 施作在左額下迴(傳統語言產出區),使用 1 Hz 低頻、較低刺激強度, 並搭配常規語言治療。結果顯示,受試兒童在「主動表達語言」上有顯著提升, 但樣本數不大、刺激次數有限,長期效果仍待更多研究確認。

右側前額下迴( rIFG )與社交認知
包含兒童與年輕成人 · Theta 叢集刺激( iTBS ) · 隨機雙盲試驗
社交認知改善

一項隨機雙盲試驗招募約 60 位 8–30 歲自閉症個案, 每週 2 次、共 8 週對右側前額下迴施作短時間 iTBS 刺激。 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在「社交認知測驗」有顯著進步,且效果可維持至少 4 週。 對固執行為與情緒調節也有潛在改善趨勢,但尚未達統計顯著。

背外側前額葉( DLPFC )與重複行為、執行功能
多個臨床試驗(成人與青少年),部份試驗包含兒童樣本。
重複行為↓ 執行功能↑

多項小型試驗與統合分析指出,針對 DLPFC 的 rTMS 可能減少重複刻板行為, 並改善執行功能(如注意力、抑制反應)。在部分研究中, 效果與治療次數呈「劑量反應關係」,療程次數越多,改善幅度越明顯。 不過,多數研究仍以成人為主,兒童與青少年資料相對較少。

兒童與青少年 ASD 的大規模隨機對照試驗設計( 2025 , Savino 等)
6–17 歲 ASD · 雙盲、安慰劑對照 · 低頻雙側 DLPFC 刺激 · 試驗進行中
設計嚴謹 · 結果尚待發布

最新發表的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設計, 將評估低頻 rTMS 施作於雙側 DLPFC ,並同時測量臨床症狀、 認知功能與生物標記(如發炎指標與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 目前僅公布試驗設計與收案進度,尚未有最終療效結果,但代表兒童 ASD 領域已走向更大型、嚴謹的試驗。

總結:目前的證據支持 rTMS 可望改善一部分 ASD 相關症狀(尤其是重複行為、某些社交行為與語言表達), 但樣本數不大、研究品質不一,尚不足以視為「成熟的常規療法」。
安全性、限制與誰「可能」較適合考慮?
Safety & limitations
常見副作用與風險
  • 多數研究報告的副作用為輕微且短暫,例如刺激部位不適、頭痛、輕微頭暈或疲倦, 通常休息後即可緩解。
  • 理論上 rTMS 可能誘發癲癇,因此研究中會嚴謹評估癲癇家族史、 腦部病變與用藥情況,並使用安全指引建議的刺激頻率與強度。
  • 目前尚無大規模長期追蹤顯示兒童 rTMS 會對腦部發展造成明確負面影響,但「長期安全性資料仍不足」,需要更多年期追蹤。
不可忽視的點:兒童的大腦並不是「縮小版的成人腦」。 在發育中的腦部施行任何介入(包括 rTMS ),長期影響都必須特別謹慎評估, 這也是為什麼目前多半只在倫理審查通過的臨床試驗中施作。
誰可能較適合被納入研究?
  • 診斷明確的 ASD 兒童或青少年(通常會使用 ADOS-2、ADI-R 等標準工具評估)。
  • 已接受常規行為/語言/職能治療,但某些症狀仍明顯干擾生活。
  • 無活動性癲癇或未控制的腦部疾病,且沒有嚴重的金屬植入物或心律調節器。
  • 家長與個案能理解研究性質,並願意配合完整療程與追蹤評估。
目前的限制與未解問題
  • 最佳刺激參數尚未確定:頻率、治療天數、總療程長度與維持治療方式仍在探索中。
  • 不同研究的目標腦區不一,導致結果難以直接比較。
  • 多數研究樣本數偏少、追蹤時間短,對長期療效與安全性仍有不確定性。
  • 尚不清楚哪些「臨床亞型」的 ASD 孩子較可能從 rTMS 中受益。
給家長與臨床人員:常見問題 Q&A
For families & clinicians
Q1:我應該把 rTMS 視為「治療自閉症的突破性新藥」嗎?

比較接近的說法是:「 rTMS 是一種有潛力、但仍在研究中、針對特定症狀維度的輔助治療工具」。 目前證據顯示,它可能幫助部分孩子在重複行為、社交認知或語言表達上進步, 但尚不足以取代早療、行為治療與家庭/學校支持。

Q2:如果孩子沒有明顯進步,是不是代表治療失敗?

目前研究中的「反應率」介於中等程度,有些孩子會有明顯改善, 有些僅有輕度變化,亦有部分幾乎沒有反應。 這與 ASD 的異質性、腦區選擇與刺激參數都有關。 重要的是在治療前就說明「可能有幫助,但不保證一定有效」, 並搭配客觀量表與家長/老師回饋來評估。

Q3:會不會影響孩子的個性或造成「性情大變」?

現有研究多半聚焦在特定症狀(例如重複行為、語言功能、社交認知), 尚未有證據顯示 rTMS 會造成兒童個性大幅改變。 不過,在臨床操作上仍需密切觀察情緒、睡眠與行為變化, 若出現明顯惡化須立即與醫療團隊討論調整或停止治療。

Q4:身為臨床人員,我何時可以考慮轉介或參與相關研究?

若所在區域有經倫理審查通過、由兒童精神科或兒童神經團隊主導的臨床試驗, 且個案/家庭已完成基本的 ASD 評估與常規介入,仍有明顯未滿足需求, 可與家長充分討論後再評估是否轉介。 在沒有研究架構與明確安全監測之前,不建議自行以「實驗性治療」形式大規模施作。

Q5:rTMS 未來會不會變成兒童 ASD 的標準治療之一?

這取決於未來幾年大型隨機對照試驗的結果。 若能持續證實在特定亞型、特定症狀上有穩定療效與良好安全性, 並找到適合的腦區與刺激參數, rTMS 有機會成為「針對特定需求的選項之一」, 但不太可能取代所有早療與心理社會介入。

最後提醒:本頁面僅為衛教與專業討論用途, 並非任何個別醫療建議。實際是否適合納入 rTMS 或其他腦刺激治療,請與熟悉自閉症與兒童精神醫學的專業團隊討論決定。
參考文獻(英文原始研究,供進一步閱讀)
References
  1. Barahona-Corrêa JB, et al.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for Treatment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Front Integr Neurosci. 2018.
  2. Darwish ME, et al. Study of the role of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language progress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The Egyptian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2021.
  3. Savino R, et al.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study protocol for a double-blind, sham-controlle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Trials. 2025.
  4. Casanova MF, et al.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neuropathological underpinnings and clinical correlations. Semin Pediatr Neurol. 2020.
  5. 倪信章等。 Theta 叢集性經顱磁刺激術於自閉症社交認知之臨床試驗相關報告與新聞稿。 (例:發表於 Psychological Medicine 之隨機雙盲臨床試驗與醫院新聞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