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DR在解離障礙者中的應用技巧
以證據為基礎的衛教資源
本衛教網頁整合最新臨床研究、結構解離理論與 Janina Fisher 修正型 EMDR 技巧,協助臨床人員與患者家屬快速掌握關鍵知識。
開始探索基本概念
解離障礙簡介
定義與分類
- DID:兩個或以上的身份狀態,伴隨反覆失憶
- OSDD:症狀不完全符合 DID,但功能受損
結構解離理論(ANP/EP)
結構解離模型將人格分為以日常功能為主的「表面人格(ANP)」與負責創傷記憶的「情感人格(EP)」,EMDR 必須同時考量二者動態。
流行病學
在社區樣本中,DID 盛行率約 1%,OSDD 約 3–4%,女性多於男性。
EMDR 治療基礎
8 階段標準協議
- 病史蒐集與治療計劃
- 準備與穩定化
- 評估
- 脫敏與重處理
- 安裝
- 身體掃描
- 結束
- 重新評估
雙側刺激機制
眼動、觸覺或聽覺交替刺激可促進前額葉—海馬迴網路整合,降低杏仁核反應。
EMDR 與其他療法比較
| 療法 | 標準化效果量 (g) | 治療時長 |
|---|---|---|
| EMDR | 0.71–1.07 | 8–12 週 |
| 認知行為治療 | 0.60–0.90 | 12–16 週 |
| 曝露治療 | 0.50–0.80 | 10–15 週 |
EMDR 與解離障礙治療考量
- 未評估解離嚴重度即啟動 EMDR,可能引發解組(decompensation)。
- 採用階段性治療模型:穩定化 → 處理創傷 → 整合。
- Shapiro 指南建議:高解離風險患者需縮短刺激組數、強化接地。
修正型 EMDR 應用技巧
超短時間雙側刺激組合
每次 2–6 組眼動,適用於高度情緒失調患者,可降低過度喚醒。
超短時間會談中會談
5–15 分鐘小型處理,漸進式接觸難以耐受長時間處理之創傷片段。
持續雙側刺激
全程施做觸覺或聲音刺激以維持接地,減少身份轉換。
站立式 EMDR
站姿可提高本體感覺輸入,促進接地並改善身體協調。
四步驟協議(概覽)
- 確認當下困境
- 追蹤創傷根源(倒帶與快進)
- 識別負向信念
- 挑戰舊信念並安裝新認知
→ 詳細說明請見下方「四步驟協議」。
EMDR「四步驟協議」詳細介紹
核心概念與適用情境
「四步驟協議」(Four Steps to Freedom)源自 Claudia Black(1999),並被 Janina Fisher 納入修正型 EMDR。其為結構化、具體、認知導向的流程,用於連結當下觸發與創傷根源、挑戰內化的負向信念。
- 特別適合:解離患者、時間受限會談(5–15 分鐘)、難以耐受長時間創傷處理者。
- 應用策略:以正念式 30 秒「倒帶與快進」迅速定位核心創傷,避免深入細節造成喚醒過高。
四個步驟(臨床操作要點)
-
第一步:假設「當下的困擾」是被觸發、且與創傷過去有關
目標:把此時此刻的身心訊號(情緒/感覺/想法/衝動)定位出來,視為「被觸發」。
- 治療師語句:「我們先把現在的感覺當作被觸發。此刻你最強烈的情緒或身體感覺是什麼?在身體哪裡?」
- 來談者任務:以 1–2 句命名情緒(例:羞愧、恐懼、空洞)與 1–2 個身體部位(例:胃部下沉、胸口緊)。
- BLS:通常不使用或極短(2–4 下手拍/蝴蝶擁抱)僅作穩定化。
- 風險控管:若語意混亂/解離上升,先回到接地與安全步驟。
-
第二步:以「倒帶與快轉」連結到創傷根源(30 秒正念掃描)
目標:僅用30 秒正念式掃描,快速標記與當下感受最相符的生命片段,避免細節重述。
- 治療師語句:「請你在心裡倒帶與快轉 30 秒,看整個創傷過去的長片段,只告訴我這些感覺/身體感受最像哪個時期或情境。」
- 來談者任務:用關鍵詞標記(例:「國小被忽視」「家中酒醉爭吵後的夜晚」),不進入細節。
- BLS:一般不使用;如來談者過度喚醒,可用 持續聲/觸覺 BLS 作接地(非處理)。
- 安全提醒:這是正念步驟,不是記憶探索;若出現重歷,立刻中止並接地。:contentReference[oaicite:1]{index=1}
-
第三步:識別因該經驗而內化的「舊信念」(Negative Cognition)
目標:說出當時形成、至今仍會啟動的核心負向信念。
- 治療師語句:「那個情境讓你對自己/世界/他人產生了什麼『舊的結論』?」
- 常見範例:「我不值得」「我有問題」「我不安全」「沒人會幫我」。
- 紀錄格式:NC(負向信念)+身體部位/感覺強度(0–10)。
- BLS:此步驟不安裝,僅覺察與命名。:contentReference[oaicite:2]{index=2}
-
第四步:挑戰「舊信念」,並逐步安裝「新信念」
目標:在資源/安全地點與短組 BLS 下,削弱舊信念、強化當下合宜的新認知。
方法 操作語句 BLS建議 將它標記為「舊信念」 「注意這個念頭只是舊的、那個時代為了生存的結論。」 2–4 下安裝;視喚醒度再加 2–4 下。 辨識正向新認知(PC) 「如果活在今天,更合適的想法會是什麼?」(例:我值得被善待 / 現在我能保護自己) 每回合 4–6 下超短組,逐步擴充。 進入安全地點檢視 「到你的安全地點,看看舊信念是否仍成立。」 持續音/觸 BLS 接地+短組安裝。 資源開發(Future Self) 「要鬆動這個信念,你還需要什麼感受/能力?」(例:『我能做到』的身體記憶) 以超短組逐一安裝資源,嚴格滴定。 - 回合設計:以 1–2 分鐘為單位,總處理 2–5 分鐘;寧短勿長(slower is faster)。
- 結束語:「把注意力帶回此刻,確認身體當下的安全與支持。」
此步驟可作為「會談中會談」的迷你循環;對解離/高失調個案,短組、結構化、隨時接地是關鍵。:contentReference[oaicite:3]{index=3}
時間配置與會談內用法
| 階段 | 時間 | 內容 | BLS |
|---|---|---|---|
| 步驟 1–2 | 2–3 分 | 命名困境、倒帶與快進 | 無/極少 |
| 步驟 3 | 1–2 分 | 命名負向信念 | 無 |
| 步驟 4 | 2–5 分 | 挑戰與安裝 | 有 |
| 總計 | 5–15 分 | 完成一個記憶碎片循環 | — |
可作為「會談中會談」重複啟動:每當強烈情緒出現時,進行 2–3 分鐘的迷你循環再回到主要工作。
臨床優勢與注意事項
- 時間短、可控;結構清楚,利於高失調/解離患者跟隨。
- 避免詳述重歷;強調此時此刻的接地體驗。
- 容易家用化:患者可在家操作簡化版以鞏固新認知。
何時避免或需修改
- 缺乏任何安全/資源體驗、正處於危機或高自傷風險。
- 嚴重認知受損無法自省,或實際需要完整創傷重處理。
與標準 EMDR 的比較
| 特性 | 標準 8 階段 | 四步驟協議 |
|---|---|---|
| 目標 | 完整創傷記憶處理 | 聚焦負向信念挑戰 |
| 單次時長 | 60–90 分鐘 | 5–15 分鐘 |
| 眼動組合 | 常規 8–12 組 | 無或超短 2–3 組 |
| 記憶詳度 | 詳細探索 | 30 秒快速掃描 |
| 適用族群 | 較穩定患者 | 解離/高失調患者 |
| 每週應用 | 1–2 次 | 可於會談內多次啟動 |
常見負向信念範例
- 我不值得擁有我想要的東西
- 我是壞的/我有問題
- 我無法保護自己
- 世界是危險的
- 我無法信任任何人
- 我活不下去
- 我應該被懲罰
延伸閱讀與來源(精選)
臨床案例
以下案例取自 Janina Fisher (2000) 發表之 DID 患者修正型 EMDR 治療紀錄。
患者概況
年齡:23 歲女性
診斷:DID、PTSD、重度自傷傾向
治療歷程:18 個月、共 50 次,雙周一次,使用站立式 EMDR
證據等級分析
EMDR 證據等級分佈
研究設計類型分析 (點擊展開)
- 隨機對照試驗 (RCT):35 篇
- 統合分析 (Meta-analysis):8 篇
- 世代研究 (Cohort):若干
- 病例對照研究 (Case-Control):少量
APA 證據等級依偏差風險、結果一致性、直接性、精確性評定。
常見問題
EMDR 會讓我的症狀惡化嗎?
若未充分穩定化或評估解離,過早處理創傷可能暫時加重症狀。遵循相位性模型、縮短刺激組即可降低風險。
治療多久才見效?
依個別差異而異,部分患者在前 8–12 次已可觀察到困擾下降,但解離障礙常需 1–3 年以上的相位性治療。
我有自傷傾向還能做 EMDR 嗎?
可進行,但需優先處理安全與穩定化,並使用修正型短組刺激以減少失控風險。
參考資源
關鍵文獻
- Fisher, J. (2000). ADAPTING EMDR TECHNIQUESIN THE TREATMENT OF DYSREGULATED ORDISSOCIATIVE PATI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