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MS 維持治療設計視覺化指南
重複經顱磁刺激維持治療的循證醫學指引與臨床決策工具
概覽統計
快速導航
維持治療方案
標準漸減、叢集式、救援式與iTBS維持治療方案的詳細比較
患者選擇
納入排除條件與預測因子,協助選擇適合的患者
療效監測
評估工具與時間表,追蹤治療反應與復發指標
安全性
常見與罕見副作用、長期安全性資料分析
臨床效益
與藥物治療比較、長期結果與風險效益分析
神經科學基礎
神經可塑性機制、最佳時間窗口與作用原理
臨床決策
決策流程圖、風險分層與個體化治療策略
參考文獻
完整文獻列表,可按主題篩選與搜尋
維持治療方案
方案比較表
| 方案名稱 | 持續時間 | 頻率 | 證據等級 | 復發率 | 適用對象 |
|---|---|---|---|---|---|
| 標準漸減方案 | 12個月 | 0-6月:週1次 6-12月:雙週1次 |
中等 | 15.9-24.2% | 大部分患者的首選方案 |
| 叢集式維持治療 | 可變 | 月集中5-10次 | 低 | 未明確 | 遠距患者、減少就診頻率需求 |
| 救援式治療 | 復發時2-4週 | 症狀復發時啟動 | 中等 | 較高 | 低復發風險、資源受限 |
| iTBS維持治療 | 與標準漸減相同 | 與標準漸減相同 | 新興 | 預期相似 | 時間受限、耐受性考量 |
詳細方案說明
患者選擇
✓ 納入條件
診斷要求
- 符合DSM-5重度憂鬱症診斷
- 急性期rTMS達到反應(≥50%改善)或緩解(HAMD-17≤7)
- 完成3-6週標準急性期療程
治療抗性史
- 至少2種不同類別抗憂鬱劑失敗
- 每種藥物至少6週足夠劑量
- 或4種藥物不可耐受副作用
配合度要求
- 願意遵循12個月維持計畫
- 能定期回診評估
- 同意維持穩定藥物劑量
✗ 排除條件
絕對禁忌症
- 顱內金屬植入物
- 心律調節器或除顫器
- 活動性癲癇病史
- 顱內壓升高或腦腫瘤
相對排除條件
- 嚴重自殺意念(HAMD-17自殺項≥3)
- 急性期rTMS嚴重副作用
- 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症(需評估)
- 懷孕或計畫懷孕
預測因子
📈 正向預測因子
- 較短憂鬱病程(<12個月)
- 僅2次藥物治療失敗
- 無ECT治療史
- 無住院史
- 低系統性免疫發炎指數(SII<478-485)
- 無焦慮症或PTSD共病
📉 負向預測因子
- 超過12個月當前憂鬱發作
- 多次住院史
- 高度治療抗性(≥3種藥物失敗)
- 嚴重共病(肥胖、多重精神疾患)
- 急性期僅部分反應
療效監測
主要療效指標
🎯 復發/再發率 (主要終點)
定義:HAMD-17總分≥14
關鍵評估時間點:
次要療效指標
📊 反應率
定義:相較基線HAMD-17改善≥50%
6個月反應率:61.1%
🎯 緩解率
定義:HAMD-17≤7
12個月緩解率:69.7%
評估工具與時間表
📋 HAMD-17
評估頻率:每月
用途:核心憂鬱症狀評估
評分範圍:0-52分
解讀:≤7緩解, ≥14復發
📊 MADRS
評估頻率:每月
用途:憂鬱嚴重度評估
評分範圍:0-60分
解讀:≤12輕微, >30重度
📝 PHQ-9
評估頻率:每月
用途:患者自評量表
評分範圍:0-27分
解讀:≤4最小, >20重度
🔍 CGI-S/I
評估頻率:每次治療
用途:整體臨床印象
評分範圍:1-7分
解讀:1正常, 7極重度
安全性
常見副作用
| 症狀 | 發生率 | 嚴重度 | 處理方式 |
|---|---|---|---|
| 刺激部位疼痛 | 10-40% | 輕微 | 調整線圈位置 |
| 頭痛 | 10-40% | 輕微 | 止痛藥、休息 |
| 頭皮灼熱感 | 10-40% | 輕微 | 自限性 |
罕見副作用
⚠️ 癲癇發作
發生率:<0.1%
嚴重度:嚴重
處理:立即停止治療,給予適當醫療處置
🔄 躁症轉換
發生率:<5%
嚴重度:中等
處理:監測情緒變化,必要時調整治療
長期安全性
🛡️ 長期安全性證據
- 7年以上、200萬次脈衝安全性良好
- 60次以上療程在70週內耐受性佳
- 未發現累積性認知損害
臨床效益
與藥物治療比較
📊 風險降低效果
維持rTMS治療相較於單純藥物治療,可降低復發風險50-70%(風險比HR: 0.297-0.466)
與鋰鹽比較
| 比較項目 | 維持rTMS | 鋰鹽治療 |
|---|---|---|
| 療效 | 相當(無顯著差異) | 相當(無顯著差異) |
| 安全性 | 優於鋰鹽 | 需監測血中濃度 |
| 監測需求 | 不需監測血中濃度 | 定期血液檢查 |
| 副作用 | 較少且輕微 | 較多系統性副作用 |
| 適用性 | 適合無法耐受鋰鹽者 | 有禁忌症限制 |
長期結果
📈 6個月維持率
有維持治療
無維持治療
🎯 12個月緩解率
接受維持治療患者的12個月緩解率
⏱️ 平均復發時間
個月(接受維持治療者)
神經科學基礎
最佳時間窗口
⏰ 60分鐘間隔 - 最佳選擇
神經機制:促進AMPA受體運輸至突觸
效應:長期增益效應(LTP)倍增
證據來源:海馬CA1錐體神經元研究
⚠️ 短間隔風險 (<30分鐘)
風險機制:觸發穩態神經可塑性
可能效應:反轉效應方向
臨床關注:興奮性刺激可能產生抑制效應
時間窗口視覺化
🕐 療程間隔時間效應
穩態抑制區
過渡區
最佳區
有效區
臨床應用意義
🎯 加速治療建議
- 療程間隔應≥60分鐘
- 最大化神經可塑性效應
- 避免穩態機制干擾
⚖️ 維持治療平衡
- 週次頻率平衡療效與負擔
- 避免過度刺激導致耐受
- 維持長期神經可塑性
臨床決策
決策流程
急性期後評估
- 確認達到反應或緩解
- 評估復發風險因子
- 討論維持治療選項
風險分層
低風險
特徵:初次發作、完全緩解、無不良預測因子
建議:持續期漸減後觀察,每月追蹤
中度風險
特徵:部分緩解、1-2次復發史
建議:標準維持治療12個月
高風險
特徵:多次復發、嚴重共病、僅部分反應
建議:延長維持治療18-24個月或叢集式
定期評估
- 每月症狀評估
- 3個月治療反應檢討
- 6個月治療計畫檢討
- 12個月決定延長/減量/停止
復發處理
- 立即重啟救援式治療
- 評估需要更密集維持
- 重新評估診斷與共病
🎯 個體化治療原則
決策過程應整合患者臨床特徵、治療反應、生活品質需求與資源可及性,制定最適合的個體化維持治療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