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MS 治療強迫症 (OCD) 維持治療設計指引
基於最新證據的系統化維持治療方案
此指引整合了FDA核准方案、Meta分析與臨床實務建議,為臨床工作者提供完整的rTMS強迫症維持治療設計架構。 涵蓋從急性期到長期維持的系統化治療流程,以及個別化調整策略與安全性考量。
急性期治療方案
FDA核准深度TMS方案 (2018)
FDA 核准刺激部位:雙側DMPFC/ACC
| 參數 | 數值 |
|---|---|
| 頻率 | 20Hz (高頻) |
| 強度 | 100% Leg MT |
| 脈衝時間 | 2秒 |
| 間隔時間 | 20秒 |
| 組數 | 50組 |
| 總脈衝數 | 2000脈衝/次 |
療程:29次 (每週5天 × 6週)
症狀誘發:每次治療前5分鐘個別化誘發 (VAS 4-7)
療效:38%反應率 (RCT)、58%反應率 (真實世界)
SMA/pre-SMA 低頻方案
高品質 RCT刺激部位:輔助運動區/前輔助運動區
| 參數 | 數值 |
|---|---|
| 頻率 | 1Hz (低頻) |
| 強度 | 100-110% MT |
| 總脈衝數 | 1200-1600脈衝/次 |
| 療程次數 | 10-25次 |
效果量:g = 0.82 (大效果量)
機轉:調節多個OCD迴路 (感覺運動、認知、情感、額葉邊緣)
雙側DLPFC高頻方案
高品質 RCT刺激部位:雙側背外側前額葉皮質
| 參數 | 數值 |
|---|---|
| 頻率 | 20Hz (高頻) |
| 強度 | 80-120% MT |
| 療程次數 | 20次 |
| 總脈衝數 | 6480-8720脈衝/次 |
效果量:g = 1.14 (大效果量)
機轉:增強背側與腹側認知迴路活性
右側DLPFC低頻方案
中等品質 RCT刺激部位:右側背外側前額葉皮質
| 參數 | 數值 |
|---|---|
| 頻率 | 1Hz (低頻) |
| 強度 | 100-110% MT |
| 療程次數 | 10-30次 |
| 總脈衝數 | 15000-20000脈衝/次 |
效果量:g = 0.63 (中等效果量)
機轉:降低右側前額葉過度活化
維持期治療設計
標準漸減期方案
中等品質總次數:6-9次
理由:避免症狀突然反彈,逐步減少頻率
參數:使用與急性期相同的刺激參數
總次數:4-5次
理由:持續鞏固療效,監測症狀穩定性
監測:每次治療前評估Y-BOCS
總次數:2次
理由:進一步延長治療間隔,準備進入長期維持
評估:確認症狀穩定後進入維持期
叢集式維持方案
低品質證據時程:每3-6週進行4-6次密集療程
模式:連續數天完成療程
優點:
- 適合遠距離就醫患者
- 減少往返次數
- 集中治療便於管理
缺點:
- 缺乏充分RCT支持
- 症狀監測較困難
長期維持方案
低品質證據進入標準:
- Y-BOCS下降大於等於25-35%
- 症狀穩定至少4週
| 階段 | 高風險患者 | 穩定患者 |
|---|---|---|
| 前6個月 | 每週1次 | 每2-4週1次 |
| 6個月後 | 每2週1次 | 每月1次 |
警告:單純每月1次維持治療證據不足
救援式治療方案
專家共識| 惡化程度 | Y-BOCS變化 | 處理方式 |
|---|---|---|
| 輕度 | <5分上升 | 每週1-2次 |
| 中度 | 5-10分上升 | 密集療程2-3週 (每週3-5次) |
| 嚴重 | >10分上升 | 重新完整急性期療程 |
監測頻率:漸減期每2週電話追蹤,維持期每次治療前評估
個別化考量因子
良好預後指標
- 急性期Y-BOCS下降>50%
- 較年輕發病年齡
- 藥物治療失敗次數較少
- 無顯著治療抵抗性
- 良好社會支持系統
- 高治療依從性
→ 可考慮較寬鬆的維持方案
需密集維持指標
- 急性期反應緩慢或不完全
- 過去曾在漸減期症狀惡化
- 高度治療抵抗性 (大於3種藥物失敗)
- 嚴重共病憂鬱症
- 多次復發病史
- 社會功能嚴重受損
→ 需要較密集的維持方案
治療抵抗性定義
專家共識定義:至少2種適當治療 (2種藥物或1種藥物+心理治療) 各進行大於等於8週後症狀持續
CBT要求:CBT非必要前提,但建議整合以優化療效
影響:治療抵抗性越高,越需要密集的維持治療方案
評估與監測工具
主要評估工具
Yale-Brown Obsessive Compulsive Scale (Y-BOCS)
- 反應定義:大於等於30% 下降
- 部分反應:20至30% 下降
- 緩解:總分 <10分
次要評估工具
- CGI-S (臨床整體印象-嚴重度)
- CGI-I (臨床整體印象-改善度)
- Sheehan Disability Scale
- 共病症狀評估量表
- 生活品質評估
監測頻率建議
| 階段 | 評估頻率 |
|---|---|
| 急性期 | 每週 |
| 漸減期 | 每次治療前 |
| 維持期 | 每次治療前 + 電話追蹤 |
| 長期追蹤 | 每3-6個月 |
安全性考量
常見副作用
- 頭痛 (35-38%)
- 刺激部位疼痛或不適
- 顏面肌肉抽動
- 下顎疼痛
- 頸部疼痛
- 頭暈
多數副作用輕微,治療適應後會改善
嚴重風險
- 癲癇發作 (極罕見, <0.1%)
- 聽力損失風險
預防措施:
- 使用大於等於30dB耳塞保護
- 詳細癲癇病史詢問
- 監測癲癇危險因子
絕對禁忌症
- 頭部或附近有金屬植入物 (<30cm)
- 植入式刺激器裝置
- 癲癇病史或高癲癇風險
- 懷孕或哺乳期
- 顱內高壓
相對禁忌症
- 嚴重心血管疾病
- 未控制的高血壓
- 正在服用降低癲癇閾值藥物
- 嚴重認知功能障礙
- 酒精或藥物濫用
臨床建議與最佳實務
標準流程建議
急性期 (20-30次) → 漸減期 (12週) → 長期維持 (6-12個月+)
每週5次
持續6週
逐步減少頻率
持續12週
每2-4週1次
持續6-12月+
關鍵治療原則
- 維持期使用與急性期相同的刺激參數
- 密切監測症狀變化,靈活調整頻率
- 整合藥物與心理治療以優化療效
- 考慮患者就醫便利性與治療負擔
- 高風險個案採用較密集的維持方案
證據缺口
- 缺乏OCD專門的維持治療大型RCT
- 最佳維持頻率與持續時間未確立
- 長期效果 (大於1年) 追蹤數據有限
- 不同OCD亞型的差異反應未充分探討
- 多數維持治療證據來自憂鬱症外推
費用效益考量
治療費用:TMS治療費用相對較高,但可避免侵入性手術 (如DBS)
給付範圍:美國Medicare/Medicaid可給付,需符合治療抵抗定義
計費代碼:
- CPT 90867 (首次含運動閾值測定)
- CPT 90868 (後續療程)
- CPT 90869 (每週運動閾值重新測定)
參考文獻
- [web:107] FDA. De Novo Classification Request for Brainsway Deep TMS System. 2018.
- [web:112] FDA. 510(k) Premarket Notification for OCD Treatment. 2019.
- [web:11] Zhou, et al. Meta-analysis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for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Neuropsychiatr Dis Treat. 2017.
- [web:14] Rehn,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TMS for OCD: Clinical outcomes and neurobiological mechanisms. J Psychiatr Res. 2018.
- [web:17] Ma, et al.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for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 meta-analysis. World J Biol Psychiatry. 2019.
- [web:21] Bation, et al. Maintenance rTMS in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Eur Neuropsychopharmacol. 2020.
- [web:22] Dell'Osso, et al. Maintenance TMS for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J Affect Disord. 2021.
- [web:49] Tendler, et al. Deep TMS maintenance treatment for OCD: A naturalistic study. Brain Stimul. 2022.
- [web:56] APA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OCD.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20.
- [web:82] Canadian Network for Mood and Anxiety Treatments (CANMAT). TMS Guidelines. 2019.
- [web:103] World Federation of Societies of Biological Psychiatry (WFSBP). TMS Guidelines for OCD.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