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 EMDR、SE、阿德勒、DBT、SMART、PPN、TF-CBT、基模療法、TRE、薩提爾、藝術治療、音樂治療及頭薦骨,配合經顱磁刺激TMS與藥物,提供貼近個人需求的整合資源,療癒創傷。

WHAT'S NEW?
Loading...

安全出遊的船票 - 培養容忍的能力

 

實習諮商心理師 杜秀娟

 

關渡夕陽航班,航程可觀賞美麗的黃昏夕陽,享受著涼風拂面的涼爽感搭配著輕鬆的鋼琴音樂,甚至有機會欣賞魚群的跳躍,屬於淡水河專屬的烏魚季體驗。總遊河航程約70-80分鐘,讓大家體驗在城市內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放鬆自在的航程。

 

這是臺北旅遊網看到的遊台北淡水河的宣傳,還贈送飲料跟銅鑼燒,非常吸引人。

 

我覺得這個旅程其實也是人生的隱喻 - 能夠安全遊河,天氣必須穩定才行,若有颱風來襲,繼續暫停。就像我們在平常穩定的時候,可以訓練自己容忍的能力,學習降低壓力的方法,培養自己較具調適性的反應。

 

容忍,英文tolerance,並不是要我們壓抑,而是如何調節情緒,降低壓力反應,甚至涵容我們的痛苦。假使我們可以轉化負面情緒,用正向的態度,對自己慈悲對他人慈悲,杏仁核就獲得調解。那怎麼做呢?首先是自我覺察。自我察覺是復原的開始,透過自我覺察,與情緒腦為友。

 

再來,擴展自己的「容忍之窗」(window of tolerance)也很有幫助。這是正向心理學者丹尼爾·習葛爾(Dr. Dan Siegel)所提出的概念,習葛爾認為我們每個人都在適當的刺激範疇內(optimal zone of arousal)生活,每個人的容忍度有所不同,就像窗戶有不同的大小。整片落地窗可以看到全景,一小片窗戶能承載的就很有限。當我們能夠明瞭我們的壓力反應,尊重自己能夠容忍的極限,練習調適自己的壓力反應以及掌握自己的情緒,慢慢地擴展屬於自己的容忍之窗。

 

生命是一條漫長的河流,一條尋找幸福的河流,這條河道是寬是窄,取決於我們容忍的能力。河道越寬,水流就越順暢,出遊就越安全。攔阻幸福河流的石塊越多,水流就越湍急,越叫人害怕,相反的,淤泥聚集之處,水流失去了生命力,一動也不動。

 

當我們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也就面對了自己的容忍之窗,當我們接納自己的極限,就擁有安全出遊的船票,知道何時可以起錨,何時可以漫遊,何時需要靠岸休息。

 

培養容忍的能力,可以透過想像慈悲的代表人物,神佛菩薩都是很好的對象。我曾經參加禪修,發現自己退轉許多,不僅坐不久,還筋骨酸痛,妄念紛飛,內在非常混亂。看著在道場裡如如不動的佛像,想著,祂們要能如何乘載眾生的苦難呢? 祂們如何拯救人間苦難而不退卻?如何能夠聞身救苦而不疲憊?平常時候若有家人朋友跟我們訴苦,很難不為所動,那麼傾聽眾生苦難的佛菩薩怎麼辦呢?

 

我相信他們有容忍的大能,才能安然自在,祂們必須像車輪中心的輪轂,如如不動來支撐輪子的運轉,萬物皆動唯有祂不動,生死循環唯有祂不生不死,而能護持祂們蓮花寶座的核心,就是慈悲。

 

所有佛菩薩都是慈悲的象徵,尋聲救苦的能力我沒有,但模仿容忍的能力是我可以做的,禪修靜坐就是一個勇敢的練習,培養自我慈悲能力的練習。

 

英文進階版:創傷會影響容忍之窗的大小與變化,這時您需要專業的協助,歡迎預約諮商。



0 意見: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