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 EMDR、SE、阿德勒、DBT、SMART、PPN、TF-CBT、基模療法、TRE、薩提爾、藝術治療、音樂治療及頭薦骨,配合經顱磁刺激TMS與藥物,提供貼近個人需求的整合資源,療癒創傷。

WHAT'S NEW?
Loading...

兩個腦區的序列TMS經顱磁刺激治療重度憂鬱症

Cell Reports Medicine (2025)

雙靶點序列 rTMS 治療重度憂鬱症:隨機對照試驗

Yi-Jie Zhao, Shitong Xiang, Wenjuan Liu, Valerie Voon et al.

研究亮點: 開發了一種加速型「雙靶點」(Left dIPFC + dmPFC)rTMS 治療方案。在 4 天內進行 16 次治療,顯示出快速且持久的抗憂鬱效果,緩解率(Remission)顯著高於偽刺激組。

快速起效

僅需 4 天(每天 4 次療程),第 4 天即觀察到顯著差異。

📈

高反應率

治療結束 4 週後,反應率達 57.69%,緩解率達 38.46%。

超過 85% 的反應者在6個月後持續有效果

🧠

神經機制

修復了 dIPFC(認知控制)與 dmPFC(情緒調節)的神經網絡連結。

Methodology

治療方案詳細規格 (Protocol Specifications)

1. 靶點與順序 (Targeting & Sequence)

Step 1 L-dIPFC 左側背外側前額葉
間隔 5 min
Step 2 dmPFC 背內側前額葉
  • 定位方式: 頭皮測量法 (Scalp Measurement)
  • L-dIPFC: 5-cm 規則 (M1 向前 5 公分)
  • dmPFC: 鼻根 (Nasion) 到枕骨 (Inion) 中線前 25%

2. 刺激參數 (Parameters)

頻率 20 Hz
強度 100% RMT
模式 2s On / 4s Off
脈衝數/次 2,400 (1,200/靶點)

每個靶點刺激約 3 分鐘,重複 30 次 (Trains)。

3. 治療時程 (Schedule)

📅
加速型療程 連續 4 天
🕑
高密度頻率 每天 4 次 (間隔 ≥ 50 min)
總療程數:16 次
總脈衝數:38,400 發
Table 1

參與者人口統計與臨床特徵 (Demographics)

特徵 (Characteristic) 主動治療組 (Active)
n=26
偽刺激組 (Sham)
n=26
P值 (P-value)
性別 (女/男)
Sex (F/M)
12 / 14 19 / 7 0.048*
年齡 (歲)
Age (years)
31.12 ± 7.14 33.15 ± 11.30 0.440
教育程度 (年)
Education (years)
14.83 ± 3.56 14.81 ± 3.69 0.985
病程 (月)
Duration (months)
47.81 ± 40.63 65.58 ± 69.40 0.265
基線 MADRS 分數
Baseline MADRS
27.42 ± 3.82 26.15 ± 4.25 0.263
MADRS 分數臨床意義說明
0-6 正常/緩解
7-19 輕度憂鬱
20-34 中度憂鬱
本研究參與者 (Avg. ~27)
>34 重度憂鬱

臨床解讀: 本研究參與者的基線平均分數介於 26-27 分,屬於中度憂鬱 (Moderate Depression)。納入標準設定為 MADRS ≥ 20,確保排除了輕度憂鬱患者。

備註: 數據以平均值 ± 標準差 (SD) 表示。除性別分佈有顯著差異 (*p < 0.05) 外,兩組在基線時的年齡、教育程度、病程及憂鬱嚴重程度均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性別差異已在後續分析中校正。

Figure 2

臨床療效評估 (MADRS 量表)

圖表說明: 實線顯示主動治療組 (Active) 的 MADRS 分數隨時間顯著下降,優於偽刺激組 (Sham)。差異在治療結束當天 (Day 4) 即達顯著水準 (**p < 0.01),並維持至第 4 週。

Figure 3

雙靶點的神經網絡調節機制

靶點 1:左側背外側前額葉 (L-dIPFC)
L-dIPFC
連結增強 ↑
額頂葉網絡 外側眶額皮質 (latOFC)

功能性連結增強: 治療增強了 dIPFC 與額頂葉網絡的連結,這與認知控制 (Cognitive Control) 的改善有關。

靶點 2:背內側前額葉 (dmPFC)
dmPFC
連結降低 ↓
邊緣系統 (Limbic) 杏仁核 / 海馬迴 膝下前扣帶迴 (sgACC)

功能性連結降低: 治療降低了 dmPFC 與邊緣系統的過度連結,這與情緒調節 (Emotion Regulation) 的改善有關。

Figure 4

治療效果預測因子

A. dIPFC - latOFC 連結性

基線連結性越,治療改善率越高 (r = -0.48)

B. dmPFC - sgACC 連結性

基線連結性越,治療改善率越高 (r = 0.44)

圖表說明: 治療前的功能性連結 (FC) 強度可預測第 4 週的治療反應。這表明不同患者的神經網絡特徵可能影響其對此療法的反應程度。

Reference

資料來源與引用 (Citation)

Zhao, Y.-J., Xiang, S., Chen, R., et al. (2025).
A sequential dual-site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f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Cell Reports Medicine, 6, 102402.
Published: October 21, 2025

閱讀完整論文 (DOI) →

Visualization by Clinical Blogger Integration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