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 EMDR、SE、阿德勒、DBT、SMART、PPN、TF-CBT、基模療法、TRE、薩提爾、藝術治療、音樂治療及頭薦骨,配合經顱磁刺激TMS與藥物,提供貼近個人需求的整合資源,療癒創傷。

WHAT'S NEW?
Loading...

青少年憂鬱症TMS經顱磁刺激治療反應時間多久?預後因子有童年親子分離、MT值

最新研究 (2024)

加速型 iTBS 治療青少年憂鬱症:速度與精準度的權衡

二次分析隨機對照試驗結果:參數解析與臨床啟示

!

治療困境

青少年憂鬱症盛行率攀升,但現有 SSRI 藥物(如 Sertraline)起效需數週,且存在副作用與安全疑慮。

?

核心假設

加速型 iTBS (aiTBS) 每日多次刺激,理論上應能比標準 iTBS 更快緩解症狀,縮短反應時間。

參與者輪廓 (Baseline)

90
總受試者 (N)

12-25 歲青少年

15.0
平均年齡 (歲)

標準差 ± 2.5

23.3
HAMD-17 分數

重度憂鬱 (Severe)

57%
親子分離經歷

關鍵預測因子

aiTBS 組 (加速型) (n=31)
  • 每日場次: 2 次 間隔 10 min
  • 單日總量: 1200 脈衝
  • 刺激頻率: 50Hz 叢發 / 5Hz 重複
  • 強度: 100% MT (運動閾值)
  • 週期: 2s ON / 8s OFF
  • 總療程: 10 天
iTBS 組 (標準型) (n=29)
  • 每日場次: 1 次 間隔 24 hr
  • 單日總量: 600 脈衝
  • 刺激頻率: 50Hz 叢發 / 5Hz 重複
  • 強度: 100% MT (運動閾值)
  • 週期: 2s ON / 8s OFF
  • 總療程: 10 天
Sham 組 (對照) (n=30)
  • 每日場次: 1 次
  • 操作差異: 線圈翻轉 90度
  • 感官模擬: 模擬聲音與頭皮觸感
  • 磁場: 無有效皮質刺激
  • 總療程: 10 天

結果:並未加速反應

三組達到抗鬱反應(HAMD-17 減少 ≥ 50%)的平均時間無顯著差異。事實上,aiTBS 組的平均反應時間甚至略長。

圖表顯示累積反應率。三條曲線路徑相近,aiTBS(紅色)並未展現早期優勢。

機制探討:為何加速失敗?

本研究發現 10 分鐘間隔可能導致神經可塑性抵消。以下是研究團隊基於文獻提出的最佳實踐建議:

本研究:10 分鐘

過短的間隔可能導致神經產生抑制作用 (Inhibition),而非興奮疊加,抵消了治療效果。

文獻建議:30 分鐘以上

根據生理學文獻,30 至 60 分鐘 的間隔更能有效維持大腦皮質的興奮性 (Excitability)。

轉向精準醫療:誰最有效?

早期反應指標 (Early Response)

MT
較高的運動閾值 反映大腦皮質可塑性更強,對磁刺激反應更快。
分離
親子分離經歷 對早期與最終反應皆有預測力。
臨床定義與機制假設
  • 定義:本研究將其視為一種「早年生活創傷」(Early-life Maltreatment) 或不良童年經歷 (ACEs)。
  • 機制:創傷可能導致負責情緒調節的腦區(如 DLPFC-杏仁核)神經迴路異常。這些「異常」迴路恰好對 iTBS 治療靶點特別敏感。

最終反應指標 (Final Response)

GAF
較低的整體功能分數 基線功能較差者,具備更大的改善空間,長期反應佳。

復發警訊:年齡因素

在早期反應者中,年齡較輕 (平均 14.6 歲) 的患者更容易在追蹤期復發,相較之下,療效維持組平均年齡為 17.3 歲。這提示較年輕患者需要更密集的後續支持。

臨床實踐總結

  • 最佳化方案: 文獻強烈建議 aiTBS 刺激間隔應延長至 30 分鐘以上,以避免抑制效應。
  • 精準預測: 治療前評估 MT、GAF 與創傷史,有助於篩選合適病患並管理期望。
  • 個人化方案: 針對低齡青少年,需制定預防復發的長期照護計畫。

參考文獻 (Reference)

Zhang M, Li W, Hu Z, et al. Antidepressant response time across 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 regimens and efficacy indicators in adolescents depression: a secondary analysis fro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BMC Psychiatry. 2024;24:905.

https://doi.org/10.1186/s12888-024-063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