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 EMDR、SE、阿德勒、DBT、SMART、PPN、TF-CBT、基模療法、TRE、薩提爾、藝術治療、音樂治療及頭薦骨,配合經顱磁刺激TMS與藥物,提供貼近個人需求的整合資源,療癒創傷。

WHAT'S NEW?
Loading...

暈眩症非藥物治療 - TMS經顱磁刺激修復大腦神經迴路

rTMS治療暈眩 衛教總覽

經顱磁刺激(rTMS)作為治療暈眩等神經心理症狀的新興選項,其原理、適應症、流程與效益皆已獲得嚴謹臨床實證支持,以下圖表與專業分析帶您完整掌握。

治療原理 適應症 療效快覽 治療建議流程

治療流程一覽

  1. 評估與診療:神經精神醫師確定暈眩主要原因及適用性。
  2. 抓取定位:依臨床表現決定目標腦區(如左前額葉),進行頭皮定位。
  3. 治療參數設定:選擇頻率類型(高頻/低頻),脈衝數量與療程週期。
  4. 安全監測:治療過程全程監控安全與可耐受性。

適應症

  • 慢性暈眩(病因多元,失調類型明確者)
  • 焦慮或伴隨身心障礙之功能性暈眩
  • 特定神經調控失衡(如前庭型功能障礙)

潛在風險與副作用

  • 短暫輕度頭痛/局部不適
  • 偶見暫時性疲勞或頭暈
  • 極少數情形有抽搐傾向(已嚴格預防,極為罕見)

常見臨床建議

  1. 療程須在合格神經/精神科專科指導下進行。
  2. 治療前建議詳實評估可能的器質性病因。
  3. 過程中若有不適隨時與醫護團隊反映。

參數與腦區對照─療效分析

目標腦區刺激頻率單次脈衝/療程療效
左前額葉10 Hz(高頻)1500~3000強(根據Meta分析)
雙側前額葉1 Hz(低頻)1200~2000中等
頂葉/顳葉分段低頻1000~1500有限/需更多資料
:大型統合分析一致顯示顯著改善
中等:多數RCT支持但效果有變異
有限:現有證據支持不明確或樣本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