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相情感障礙的病程分期軌跡
以 Kupka & Hillegers 分期模型,追蹤 100 位病人 10 年的研究結果圖解
本頁內容僅供衛教與專業討論使用,所有數據來自特定研究樣本,無法直接套用在個別病人,也不構成醫療指示。
一、為什麼要談「雙相分期」?
1. 雙相障礙是「會變化」的疾病
研究與臨床都指出,雙相情感障礙不是「固定不變的診斷」,而是一個可能隨時間惡化、累積傷害的疾病過程,牽涉腦結構、發炎與神經營養因子等變化。
2. 分期模型在做的事情
分期模型試著把病程切成幾個可辨認的階段,像癌症分期一樣,幫助我們思考:此刻病人在第幾期?、未來可能往哪裡走?、何時要更積極介入?
3. 這篇研究在做什麼?
研究團隊把 100 位雙相病人過去 10 年的病程資料,用 Kupka & Hillegers 的分期模型重新標記,並用多狀態統計模型估計:每一個分期之間轉換的機率與速度。
4. 臨床可以用來思考什麼?
這些結果可以幫助臨床醫師與病人討論:早期發現與介入的重要性、為什麼要維持穩定期、以及哪些病程特徵與走向更嚴重分期有關。
二、Kupka & Hillegers 雙相分期模型(精簡版)
這個分期是為了描述病程,不是為了貼標籤。Stage 數字愈大,代表情緒發作更頻繁、介於發作之間的症狀與功能受損愈明顯。
有一等親家族成員罹患雙相情感障礙,自己目前沒有明顯精神症狀。這一層多是「高風險族群」,不是疾病本身。
可能出現焦慮、易怒、睡眠障礙等非特異症狀,或出現一到多次重鬱發作,但尚未出現明確的躁期或輕躁期。
- 有家族史者,又有非特異症狀或憂鬱發作,屬於更高風險。
- 臨床上容易被當成「單極憂鬱症」。
出現第一次躁期或輕躁期,加上過去或當下的憂鬱發作,符合 DSM 雙相 I 或雙相 II 的診斷條件。
- 可能是先躁後鬱、先鬱後躁,也可能躁鬱緊接發生。
- 這是「正式診斷雙相」的時間點。
出現多次憂鬱、躁期、輕躁或混合期發作,可分成:
- 每次發作之間能完全恢復。
- 發作之間仍有殘餘症狀或功能受損。
出現至少兩年以上持續的鬱期、躁期或混合期,難以恢復到原本的功能水準,或一年中有 ≥4 次情緒發作的快速循環型。
代表病程已進入高度慢性化,需要更密集與多模向的治療與復健。
三、10 年追蹤:各分期之間,實際怎麼「在動」?
這個研究追蹤 100 位在義大利專科醫療院所追蹤 ≥10 年的雙相病人,回頭把 2010–2020 的病程資料套入分期模型,估算在不同 Stage 停留或前進的機率。樣本多為嚴重與複雜個案,因此不代表一般社區族群的平均風險。
從 Stage 1 開始(高風險+憂鬱/非特異症狀)
在已經有家族史且出現憂鬱或非特異精神症狀的人當中:
同一群人之中,大約有 20–32% 在 3–10 年內出現第一次雙相情緒發作(進到 Stage 2), 約 6 成 在 8–10 年內已經到了反覆發作的 Stage 3。
從 Stage 2 開始(已確診雙相)
一旦出現第一個躁期或輕躁期、正式診斷為雙相後:
換句話說,在這個專科樣本中,大多數人會在幾年內進入「反覆發作」的 Stage 3。研究估計 3 年內有約 86% 已經發生下一次情緒發作。
從 Stage 3 開始(反覆發作期)
在已經進入反覆發作期的病人中,仍然有不少人沒有進展到慢性 Stage 4:
同時,也有約 12–35% 的病人在 3–10 年間進展到 Stage 4(持續慢性或快速循環)。
四、哪些臨床特徵,和「往更後期」有關?
研究把病程中常見的臨床變項一一丟進多狀態模型,例如:雙相 I / II 類型、病程長度、未治療期間、發作次數、第一發作類型與主要情緒極性等, 來看這些特徵是否會影響從一個 Stage 走到下一個 Stage 的機率。
Stage 1 → Stage 2
較多見於雙相 II,且以憂鬱為主的病程
- 在本研究中,從 Stage 1 進展到 Stage 2 的病人,全都是雙相 II 型(統計上顯著)。
- 這些病人常有憂鬱為主的病程極性,發作型態以多次憂鬱發作+偶發輕躁期為主。
臨床提醒:家族史陽性、反覆憂鬱發作、疑似輕躁症狀的個案,不能只當作單極憂鬱症長期治療,需要動態評估是否已經跨過 Stage 2 的門檻。
Stage 3 → Stage 4
較常見於「高昂極性」與發作次數 >3 的病人
- 終身發作次數 >3 次的病人,更容易從 Stage 3 進展到 Stage 4。
- 以躁期/輕躁期為主的極性(elevated predominant polarity),同樣與進入 Stage 4 有顯著關聯。
這呼應過去文獻:躁性極性常伴隨較多住院、快速循環、精神病性症狀與認知受損,整體病程更容易往慢性化發展。:contentReference[oaicite:6]{index=6}
沒有顯著關聯的項目
DUI、總病程、起病年齡等,這次沒有跑出明顯效果
- 未治療期間(DUI)、疾病總年數、第一發作極性、第一個高昂發作時的年齡,在這個樣本裡沒有達到統計顯著。
- 研究者提醒,這不代表這些變項不重要,而可能是樣本數與研究設計的限制。
其他大型研究與指引仍強調:DUI 與早期未被診斷的時間愈長,預後通常愈差,只是影響可能是透過「累積多次發作」間接呈現。:contentReference[oaicite:7]{index=7}
對患者與家屬怎麼解讀?
不是「註定惡化」,而是提醒我們要及早守住前期
- 這篇研究是在重症專科門診裡做的,很多人已經歷經多年病程。
- 數據顯示的是:如果一直反覆發作、不穩定、治療中斷,病程確實比較容易往後期走。
- 但反過來說,這也意味著:越早穩定、越少發作,越有機會停留在前期 Stage。
可以做什麼?
日常生活裡的「分期思維」
- 把情緒發作視為「腦在發炎」或「電路過度活化」,每一次發作都可能留下痕跡。
- 學會辨認早期警訊(睡眠變化、情緒加速、消費增加等),及早就診調整藥物。
- 持續規律作息、減少酒精與毒品、維持治療關係,都是在幫自己多待在 Stage 1–2,而不是往 Stage 3–4 滑。
對話工具
把分期當成「溝通語言」,而不是烙印
分期的目的,不是告訴病人「你已經壞到第幾期」,而是提供一個共同的語言,去討論:
- 現在這個階段,我們最想守住的是什麼功能?
- 如果再發一次作,對工作、人際、身體會有什麼累積影響?
- 我們能做什麼,讓之後的十年停留在比較前面的 Stage?
五、原始研究與延伸閱讀
Cremaschi L, Macellaro M, Girone N, Bosi M, Cesana BM, Ambrogi F, Dell'Osso B.
- 研究地點:義大利米蘭 Luigi Sacco 醫院精神科專科門診。
- 樣本:100 位雙相情感障礙病人(雙相 I:53%,雙相 II:47%)。
- 追蹤方式:回溯 10 年病歷,於四個時間點(2010、2015、2018、2020)依 Kupka & Hillegers 模型分期。
- 統計方法:多狀態 Markov 與半 Markov 模型,使用 R 的 mstate 套件估算分期轉換機率。:contentReference[oaicite:9]{index=9}
建議專業讀者可直接閱讀英文原文,以掌握完整方法與統計細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