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諮商心理師 杜秀娟
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告訴我們,嬰幼兒必須依賴身邊重要的人才能活下去。依附行為不只影響小孩子和母親或與重要照顧者互動的關係,終其一生影響著我們與自己的關係以及人際關係。
在生命初期,我們的依附模式可能是安全的;迴避的(avoidant);焦慮/矛盾的(anxious);紊亂的(disoriented)。把這個概念運用到成人身上,成為大人的我們可能會三種模式:迴避依附(fearful
attachment);否決(dismissing)依附;焦慮(preoccupied)依附。
逃避依附:因為傷口還沒有完全療癒,我們不相信他人,對自己和對他人的看法都是負面,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也難以信任他人。雖然希望獲得別人的肯定,但為了避免預期中的傷害,選擇逃避關係來保護自己。
否決依附:因為害怕再度受傷,我們的世界裡面沒有他者。有時為了保護自己,逃避和人建立親密關係,傾向於保持界線與獨立。雖然避免了再度受傷,成為獨行俠,甚至不需要朋友,囊中卻是滿滿的孤獨。
焦慮依附:認為他人值得信任,對他人有正向期待,但對自己有負向看法,對自己沒有信心,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因為受傷讓我們失去信心,希望他人純然地接納,雖然尋求外在的安全來源,卻不能長久,因為健康的依附,必須站在相對平等的主體位置。
大衛.莫瑞斯(David J. Morris)說,創傷「摧毀了我們與他人和平共處的能力。」「每一位倖存者首先要做的,只是去承認創傷的存在,去接受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可以擊垮我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開始從後來的一切事物中找出意義。」
我們都需要他者才能存活,但在經歷創傷性的破碎之後,我們的依附能力受到考驗,我們可能不再相信任何人,不再相信世界是安全的,但我們要努力把自己當作自己的好朋友,即使是唯一的朋友。我們可以讓「自我」(self)成為我們的安全基地。內在家庭系統(Inner Family System)提到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自我,這個自我有八個特質(又稱8Cs):平靜(Calmness)、慈悲心(Compassion)、好奇心(Curiosity)、勇氣(Courage)、連結(Connectedness)、自信(Confidence)、創造力(Creativity),與清晰(Clarity)。
所以我們可以成為自己的照顧者,安慰破碎的自己;我們可以成為自己的父母,擁抱心中哭泣的小孩。我們也可以走進大自然,讓大自然的寬廣、雄偉與偉大,來呼應生命中卑微的經驗。大自然可以涵容苦難,乘載悲劇。哪一道瀑布的底下,沒有深廣的池水?哪一道湍急的河流,不是奔向一望無際的大海?
假使過去負面經驗讓你變得逃避或焦慮,也不要批評、否定、拒絕自己。對自己說,沒關係,先依附自己,成為自己的好朋友;不管發生什麼,永遠支持自己;相信自己,讓自己成為生命的安全基地。然後假使你願意,試試看走進諮商室,讓諮商師成為一個同理、支持你的夥伴,修復自己人際關係的依附模式。逐漸地,生命會走向完滿、整合,你將能看到生命更大的圖像。
相關的依附量表:
l 人際風格依附量表
參考書目
Kosminsky, P. S. & Jordan, J. R. (2016). Attachment-Informed grief therapy: The
clinician's guide to foundations and applications. Routledge.
Morris, D. J. (2018). 凝視創傷:不是每一種傷痛,都能被看見 [The evil hours: A biograph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吳張彰,
Trans.). 三采文化.
Schwartz, R. C. (2024). 脆弱卻驚人的內在力量 [Introduction to internal family
systems] (林宜汶, Trans.). 究竟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