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分類概覽

rTMS (重複經顱磁刺激) 是一種非侵入性神經調節技術,透過磁場誘發局部腦區神經活動變化,改善帕金森氏症的運動與非運動症狀。本指引整合最新研究證據,提供標準化治療方案。

🧠

急性期治療方案

針對運動症狀、步態凍結、認知障礙等的標準治療協定

6個子分類
🔄

維持治療設計

長期療效維持方案,包含加強療程與症狀觸發治療

4個方案
⚙️

刺激參數詳解

頻率選擇、強度設定、目標定位的技術指引

完整參數庫
⚠️

安全性考量

不良事件、禁忌症、監測協定的完整指引

風險評估

急性期治療方案

運動症狀標準方案

Class I
目標位置: 雙側M1
頻率: 10 Hz
療程: 10次
預期效果: UPDRS-III改善4-8分
刺激強度: 90% RMT
每次脈衝數: 1000脈衝/側
治療排程: 每週5次,連續2週
總劑量: 20,000脈衝
主要文獻: Shukla 2015, Yang 2018

小腦加速方案

Class II 加速
目標位置: 小腦
頻率: 48 Hz
療程: 每天3次,連續5天
預期效果: UPDRS-III改善8.2分
刺激強度: 80-90% RMT
每次脈衝數: 1200脈衝/次
治療排程: 壓縮5天完成
總劑量: 18,000脈衝
主要文獻: Grobe-Einsler 2024

步態凍結治療

Class II
目標位置: 雙側M1(下肢區)
頻率: 10 Hz
療程: 5-10次
預期效果: FOGQ改善,TUG時間減少
刺激強度: 90% RMT
每次脈衝數: 1000脈衝/側
治療排程: 每週5次
特殊注意: 同步評估情緒因素
主要文獻: Song 2024, Kim 2015

認知障礙治療

Class II iTBS
目標位置: 左側DLPFC
協定: iTBS
療程: 連續10個工作日
預期效果: MoCA改善,持續3個月
刺激強度: 80-90% RMT
刺激模式: 50 Hz三連脈衝,5 Hz重複
治療排程: 每日1次
效果持續: 3個月
主要文獻: He 2021, Tsai 2021

憂鬱症狀治療

Class II 雙重效益
目標位置: 左側DLPFC
頻率: 10 Hz或iTBS
療程: 10次
預期效果: HAMD改善+運動症狀改善
刺激強度: 90% RMT
每次脈衝數: 2000脈衝
治療排程: 每週5次,連續2週
雙重效益: 同步改善運動症狀
主要文獻: Gonzalez-Garcia 2016, Pal 2010

異動症治療

Class III 低頻
目標位置: SMA或preSMA
頻率: 1 Hz
療程: 10次
預期效果: 短暫改善LID,30分鐘效果
刺激強度: 接近但低於活動運動閾值
每次脈衝數: 1800脈衝
治療排程: 連續10天
效果持續: 約30分鐘
主要文獻: Koch 2005, Filipovic 2010

維持治療設計

維持治療旨在延長急性期治療效果,預防症狀復發。根據患者反應與症狀嚴重度選擇合適方案。

標準維持方案

第一階段 (前6個月)

每週1次治療

第二階段 (後6個月)

每2週1次治療

適應症: 預防症狀復發,維持治療反應
證據等級: Class III

加強療程方案

第1個月 3天連續治療
第2個月 3天連續治療
第3個月 3天連續治療

參數: 25 Hz, 3000脈衝/次, 雙側M1

效果: 維持療效1個月,累積效應明顯

證據等級: Class II (Khedr 2006)

症狀觸發方案

適應症:
  • 維持治療後症狀復發
  • UPDRS-III評分惡化 >20%
  • 患者主觀症狀明顯加重
處置: 重複原始誘導治療方案

長期疾病修飾方案

協定: 每10週cTBS治療

機轉: 延緩疾病進展,神經保護作用

狀態: 研究中,初步數據顯示潛在效益

注意: 此方案仍在臨床試驗階段,需要更多長期追蹤數據確認其有效性與安全性。

刺激參數詳解

頻率選擇指引

高頻刺激 (≥5 Hz)

常用頻率: 5-10 Hz, 20 Hz, 25 Hz, 48 Hz

作用機轉: 增加皮質興奮性

最適用於: 運動症狀、步態凍結

低頻刺激 (≤1 Hz)

常用頻率: 0.2 Hz, 0.5 Hz, 1 Hz

作用機轉: 降低皮質興奮性

最適用於: 異動症、過度活化區域

Theta Burst刺激

iTBS: 50 Hz三連脈衝,增加興奮性

cTBS: 持續刺激,降低興奮性

最適用於: 認知障礙、運動症狀

刺激強度指引

標準範圍: 80-120% 運動閾值(MT)
最常用: 90% 靜息運動閾值(RMT)
高頻刺激: 90-100% RMT
低頻刺激: 接近但低於活動MT
安全提醒: 更高強度(120% RMT)需評估患者耐受性

目標定位指引

初級運動皮質 (M1)

適應症: 運動症狀、步態凍結、震顫、僵直

定位偏好: 雙側刺激優於單側

最佳頻率: 10-25 Hz

背外側前額葉皮質 (DLPFC)

適應症: 憂鬱、焦慮、認知障礙、睡眠障礙

側化選擇: 左側(憂鬱/認知),右側(睡眠)

最佳頻RY: 10 Hz 或 iTBS

輔助運動區 (SMA)

適應症: 異動症、言語障礙

首選頻率: 低頻(1 Hz)或cTBS

特殊考量: 需精確定位避免運動皮質

小腦

適應症: 步態、震顫、運動協調

特殊協定: 加速療程可用

最佳頻率: 48 Hz (加速方案)

最佳劑量指引

目標區域 單次脈衝數 建議療程 總脈衝數
M1 (高頻) 1000-2000脈衝/半球 10次 20,000-40,000脈衝
DLPFC 2000脈衝 10次 20,000脈衝
SMA (低頻) 1800脈衝 10次 18,000脈衝
iTBS 600脈衝 10次 6,000脈衝
最佳總劑量: 18,000-20,000脈衝 (基於meta分析)

安全性考量

常見不良事件

頭皮疼痛
17/1137患者
輕微短暫
頭痛
7/1137患者
輕微短暫
耳鳴
1/1137患者
短暫
噁心
1/1137患者
短暫

癲癇風險評估

無癲癇病史 <0.01%/次
有癲癇病史 <3%/次

絕對禁忌症

⚠️ 人工耳蝸
⚠️ 刺激線圈10公分內有金屬/電子植入物

相對禁忌症

降低癲癇閾值的藥物 (抗精神病藥、三環抗憂鬱劑、bupropion)
❤️ 心臟疾病史
🧠 血管性帕金森症候群 (癲癇風險較高)
👶 懷孕可能性

安全監測措施

📋
治療前篩檢

結構化安全篩檢量表(TASS)

🔊
聽力保護

患者及治療師使用聽力保護設備

💊
藥物監測

密切監測併用藥物變化

耐受性評估

每次治療後檢查患者耐受性

📈
高頻治療

50 Hz刺激前建議腦電圖檢查

證據文獻

統合分析 (Meta-analyses)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Therapy in Parkinson Disease

Level 1a

作者: Shukla et al.

年份: 2016

主要發現: UPDRS-III改善4.0分 (95% CI: 1.5-6.7)

DOI: 10.1016/j.pmrj.2015.08.009

Effects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Motor Symptoms

Level 1a

作者: Yang et al.

年份: 2022

主要發現: 高頻M1刺激效應量0.79,最佳總劑量18,000-20,000脈衝

結論: 確認高頻rTMS對運動症狀的顯著療效

關鍵隨機對照試驗 (Key RCTs)

High-frequency rTMS over bilateral M1 improves FOG

Class II

作者: Song et al.

年份: 2024

主要發現: FOGQ、TUG、UPDRS-III、HAMD、HAMA均顯著改善

意義: 首次證實rTMS對步態凍結的綜合療效

Accelerated Cerebellar rTMS Protocol

Class II

作者: Grobe-Einsler et al.

年份: 2024

主要發現: 48 Hz小腦刺激,每天3次×5天,UPDRS-III改善8.2分

意義: 加速療程的突破性進展

Theta Burst Stimulation for Cognitive Impairment

Class II

作者: He et al.

年份: 2021

主要發現: iTBS改善MoCA評分,效果持續3個月

意義: 非運動症狀治療的重要進展

Monthly Booster Sessions Maintenance

Class II

作者: Khedr et al.

年份: 2006

主要發現: 25 Hz加強療程維持療效1個月,累積效應明顯

意義: 維持治療方案的奠基研究

證據等級說明

Level 1a 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
Class I 設計良好的隨機對照試驗
Class II 設計較佳的對照研究
Class III 病例系列或專家共識

證據摘要

4.0分 UPDRS-III平均改善 (95% CI: 1.5-6.7)
0.79 高頻M1刺激效應量 中到大效應
18,000-20,000 最佳總脈衝數 基於meta分析
<0.01% 癲癇風險 極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