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MS治療纖維肌痛症完整指南
基於實證醫學的療程設計與維持策略
治療概覽
🎯
治療目標
M1初級運動皮質
手部運動熱點精準定位
神經導航系統輔助
手部運動熱點精準定位
神經導航系統輔助
⚡
核心參數
10 Hz, 80-90% RMT
3000脈衝/次,PA電流方向
8字形線圈,約20分鐘
3000脈衝/次,PA電流方向
8字形線圈,約20分鐘
📅
完整療程
24週完整治療計畫
誘導期10次 + 維持期6次
+ 延長維持期4次
誘導期10次 + 維持期6次
+ 延長維持期4次
📊
預期療效
40%患者達50%疼痛緩解
第8週療效達高峰
維持治療延長效益至25週
第8週療效達高峰
維持治療延長效益至25週
療程設計與治療時程
rTMS治療纖維肌痛症採用三階段式療程設計,確保療效建立與長期維持。
第一階段:誘導期 (Induction Phase)
快速建立治療效應
10天
治療頻率:每日(工作日)
總療程:10次
時程:連續2週
總療程:10次
時程:連續2週
目標:快速建立治療效應
評估:第2週末中期評估
監測:每次治療前疼痛評分
評估:第2週末中期評估
監測:每次治療前疼痛評分
第1-5天
第6-10天
第二階段:維持期 (Maintenance Phase)
鞏固誘導期的療效
6週
治療頻率:每週1次
總療程:6次
時程:第3-8週
總療程:6次
時程:第3-8週
目標:鞏固誘導期療效
評估:第8週完整評估
監測:療效維持情況
評估:第8週完整評估
監測:療效維持情況
3
4
5
6
7
8
第三階段:延長維持期 (Extended Maintenance)
延長治療效益
8週
治療頻率:每兩週1次
總療程:4次
時程:第9-16週
總療程:4次
時程:第9-16週
目標:延長治療效益
評估:第16週、第24週
決策:評估是否繼續維持
評估:第16週、第24週
決策:評估是否繼續維持
第10週
第12週
第14週
第16週
24
週總療程
20
總治療次數
8
週療效高峰
25
週效果持續
刺激參數設定
精確的參數設定是確保治療效果的關鍵。以下為基於實證醫學的標準參數配置。
🎯
目標定位
M1初級運動皮質 - 手部運動熱點
定位方法:神經導航系統定位
- • 使用EMG記錄第一背側骨間肌MEP
- • 尋找產生最大MEP的頭皮位置
- • 標記並記錄座標供後續治療使用
⚡
運動閾值
靜息運動閾值 (RMT)
定義:10次刺激中至少5次誘發≥50μV MEP的最小強度
臨床意義:個體化劑量設定的基礎,確保治療安全性與有效性
⚙️
核心刺激參數
| 參數項目 | 設定值 | 說明 |
|---|---|---|
| 刺激頻率 | 10 Hz | 高頻刺激,促進皮質興奮性 |
| 刺激強度 | 80-90% RMT | 次閾值刺激,安全有效 |
| 每次脈衝數 | 3000 脈衝 | 充足劑量確保療效 |
| 序列結構 | 40-50序列 × 60脈衝 | 間隔10-20秒,避免過熱 |
| 電流方向 | 後前向 (PA) ⚠️ | CRITICAL - 療效關鍵因素 |
| 線圈類型 | 8字形線圈 | 聚焦性刺激,精確定位 |
| 單次時間 | 約20分鐘 | 包含準備與實際刺激時間 |
⚠️ 重要提醒
電流方向(PA)是影響療效的關鍵因素,必須確保線圈正確擺放,電流由後向前流動。研究顯示PA方向較AP方向有更好的鎮痛效果。
安全性資訊與副作用管理
rTMS治療纖維肌痛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仍需注意相關副作用與禁忌症。
常見副作用
頭痛 (33%)
輕至中度,多在前5次治療後消失
點擊展開
處理方式:可使用一般止痛藥物(如Acetaminophen)
持續時間:通常2-4小時內自行緩解
預防措施:治療前確保充足睡眠,避免空腹治療
持續時間:通常2-4小時內自行緩解
預防措施:治療前確保充足睡眠,避免空腹治療
頭皮不適/疼痛
局部刺激感,暫時性
點擊展開
處理方式:可調整刺激強度或線圈位置
持續時間:治療結束後即刻緩解
預防措施:確保頭皮清潔,避免使用髮膠等產品
持續時間:治療結束後即刻緩解
預防措施:確保頭皮清潔,避免使用髮膠等產品
耳鳴
罕見,暫時性
點擊展開
處理方式:通常自行緩解,無需特殊處理
持續時間:數分鐘至數小時
預防措施:可提供耳塞保護
持續時間:數分鐘至數小時
預防措施:可提供耳塞保護
禁忌症
絕對禁忌
- 顱內金屬植入物(人工耳蝸除外)
- 心臟節律器或其他電子植入裝置
- 癲癇病史或家族史
相對禁忌
- 妊娠(安全性資料不足)
- 嚴重頭痛病史
- 近期腦部手術
安全性記錄
文獻報告rTMS治療纖維肌痛症期間無癲癇發作案例,嚴重不良事件極其罕見。
療效評估與預期結果
採用標準化評估工具監測治療效果,確保客觀量化療效。
疼痛評估
VAS視覺類比量表 (0-10分)
無痛 (0)
劇痛 (10)
NPRS數字疼痛評分
0-10分數字評分量表
0-10分數字評分量表
功能影響評估
FIQR
修訂版纖維肌痛症影響問卷
• 功能評估 (0-30分)
• 整體影響 (0-20分)
• 症狀評估 (0-50分)
總分:0-100分
• 功能評估 (0-30分)
• 整體影響 (0-20分)
• 症狀評估 (0-50分)
總分:0-100分
情緒症狀評估
BDI
貝克憂鬱量表
HADS
醫院焦慮憂鬱量表
整體改善印象
PGIC (1-7分)
😞
😐
🙂
😊
非常差
非常好
療效時程曲線
疼痛緩解率 (%)
療效高峰:第8週達40%緩解率
臨床意義區域 (≥30%)
基線
第2週
15-20% 第8週
40% 第16週
35% 第24週
30%
15-20% 第8週
40% 第16週
35% 第24週
30%
40%
患者達50%疼痛緩解
79.1%
患者FIQ改善
25
週效果持續
≥30%
臨床意義改善
臨床工作流程
標準化的臨床流程確保治療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1
初次評估
▼
- 確認纖維肌痛症診斷(2016 ACR標準)
- 排除絕對與相對禁忌症
- 完成基線評估(FIQR、VAS、BDI、HADS)
- 解釋治療計畫與可能風險
- 獲得患者知情同意
重點提醒:詳細記錄疼痛部位、強度、持續時間及影響日常生活的程度
2
首次治療
▼
- 使用TMS機器定位手部運動熱點
- 測定靜息運動閾值(RMT)
- 設定刺激參數:10 Hz、80-90% RMT、3000脈衝
- 執行首次治療(約20分鐘)
- 觀察即時反應與耐受度
- 記錄線圈位置與治療參數
關鍵步驟:確認PA電流方向,這是影響療效的重要因素
3
誘導期治療(第3-11次)
▼
- 連續10個工作日,每日治療
- 每次治療前簡短評估疼痛變化
- 記錄任何副作用或不良反應
- 根據患者耐受度適度調整參數
- 第2週末進行中期療效評估
預期反應:
第1週:輕微改善
第2週:15-20%疼痛緩解
第1週:輕微改善
第2週:15-20%疼痛緩解
監測重點:
頭痛、頭皮不適
治療耐受性
頭痛、頭皮不適
治療耐受性
4
維持期治療(第12-17次)
▼
- 每週1次治療,共6次
- 每次治療前評估療效維持情況
- 持續監測副作用變化
- 第8週進行完整療效評估
- 評估是否需要進入延長維持期
療效評估重點:使用FIQR、VAS、PGIC等量表進行全面評估,第8週為療效高峰期
5
延長維持期(第18-21次)
▼
- 每兩週1次治療,共4次
- 持續監測療效與安全性
- 第16週進行完整療效評估
- 評估是否需要繼續維持治療
- 制定個體化的長期管理計畫
6
治療結束與追蹤
▼
- 第24週進行最終療效評估
- 制定後續疼痛管理計畫
- 討論症狀復發時的處理策略
- 安排定期追蹤評估
- 考慮是否需要重複治療週期
長期管理:研究顯示維持治療可將鎮痛效果延長至25週,建議根據個別患者情況制定維持策略
實證醫學依據
基於最新系統性回顧與隨機對照試驗的證據總結。
Meta
系統性回顧分析
RCT
隨機對照試驗
M1
較DLPFC更一致
PA
療效關鍵因子
關鍵研究發現
High Quality
Moderate Quality
Meta-analysis
目標選擇
- ✓ M1刺激較DLPFC結果更一致
- ✓ 手部運動熱點為最佳定位
- ✓ 神經導航提高定位精確性
參數優化
- ✓ 10 Hz高頻刺激為首選
- ✓ PA電流方向為療效關鍵
- ✓ 80-90% RMT最佳強度範圍
療程設計
- ✓ 維持治療可延長療效
- ✓ 24週完整療程最佳
- ✓ 個體化調整改善反應率
安全性
- ✓ 無癲癇發作案例報告
- ✓ 嚴重不良事件極罕見
- ✓ 副作用輕微且可管理
研究限制與未來方向
研究限制
▼
- 多數研究樣本數偏小(n<50)
- 研究間刺激參數異質性高
- 缺乏男性纖維肌痛患者數據
- 長期追蹤數據(>6個月)不足
- 安慰劑效應控制程度不一
未來研究方向
▼
- 大型國際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
- 個體化治療方案研究
- 生物標記預測療效反應
- 最適維持治療策略
- 與其他治療方式的比較效益分析
iTBS替代方案
▼
間歇性θ波爆發刺激 (iTBS)
參數設定:
• 刺激模式:3個50 Hz脈衝成組
• 重複頻率:5 Hz
• 治療時間:190秒(約3分鐘)
• 總脈衝數:600
• 刺激強度:80% AMT
• 刺激模式:3個50 Hz脈衝成組
• 重複頻率:5 Hz
• 治療時間:190秒(約3分鐘)
• 總脈衝數:600
• 刺激強度:80% AMT
潜在優勢:
• 治療時間短(3分鐘 vs. 20分鐘)
• 患者順從性可能更高
• 成本效益較佳
限制:
• 纖維肌痛症研究尚處早期階段
• 需要更多大型對照研究驗證
• 治療時間短(3分鐘 vs. 20分鐘)
• 患者順從性可能更高
• 成本效益較佳
限制:
• 纖維肌痛症研究尚處早期階段
• 需要更多大型對照研究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