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 EMDR、SE、阿德勒、DBT、SMART、PPN、TF-CBT、基模療法、TRE、薩提爾、藝術治療、音樂治療及頭薦骨,配合經顱磁刺激TMS與藥物,提供貼近個人需求的整合資源,療癒創傷。

WHAT'S NEW?
Loading...

神經可塑性 - 給大腦一個機會

 

實習諮商心理師 杜秀娟

創傷是個很複雜的經驗 - 是否在不經意之間,一個味道就會搞得你心煩意亂?一個聲音就會讓你暴走?一個眼神就讓你掉進谷底?若是這樣的話,有可能是你的創傷記憶被引發了。

 

大腦與神經系統是個非常細緻的器官,與壓力反應密不可分。創傷不只是心理破碎的感受,它也改變了我們的大腦。在沒有察覺之下,我們處在過度警覺(hypervigilance)的狀態,大腦還未分辨出是否有危險,邊緣系統就已啟動。以下是常見的三種創傷壓力反應:

 

l  - 如果我們是以備戰狀態反應,我們會像手中拿著刀劍的軍人,砍殺不存在的幻影。

l  - 如果我們是以逃跑反應,我們會覺得天崩地裂,世界末日來了,我們得躲避那個即將淹沒我們的洪水。

l  凍結 - 如果我們凍結了,就像在黑暗中行走的鹿,轉頭看到即將撞上自己的車輛,嚇傻了不知如何反應。

 

好消息是,如果創傷事件會改變神經的迴路,那麼正面的治療性經驗可以幫助人們復原。在創傷症候群的研究之後,科學家投入了創傷後成長的探索,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是其中一個方向。

 

神經可塑性或說是大腦可塑性,是指透過重複地進行調適性結構與功能的歷程,來改變大腦的結構,這個理論由理查·戴維森(Richard J. Davidson)所提出。戴維森曾與達賴喇嘛見面,達賴喇嘛問他,可否把把研究人類毀滅性的負面經驗的投入轉而投入正面經驗的研究,比如慈悲、韌性等等特質。戴維森發現,我們的腦細胞互相連結,通過加強或減弱這些連結,神經系統可以回應內外在刺激,重組它的結構、功能與連結的能力。

 

他提出提升我們身心健康的四大指標:察覺,連結,洞見(insight)與目的。

 

一、      覺察就是專注的能力,能平靜地觀察周遭正在發生的人事物,尤其是後設覺察的能力,也就是你知道你的心正在想什麼的能力。假如你現在心情不好,許多負面思考在腦中盤旋,然後覺察到自己的心在負面思考,這個覺察是第一步。

 

二、      連結就是能夠滋養人際之間連結的能力與特質,如同理心、感恩、正面的看事情等等,都可以促進人際之間的連結。

 

三、      洞見,就是對於自己的敘事有更深的了解,比如覺察自己是否一直以受害者的角度在說生命的故事?或者以受傷者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雖然有時生命中發生了悲劇,悲劇的敘事是生命的主調,我們不見得要改變敘事內容,而是改變跟這個經驗敘事的關係。

 

四、      目的就是相信自己的生命朝向自己所要的方向,相信自己的存在有意義,相信所受的苦沒有白費。

 

我們的身體有遠古智慧,透過身體經驗,透過理解大腦,我們過去受傷的經驗有了科學的內涵。

 

 

英文進階版: 要療癒創傷,不可忽略大腦,當創傷影響到生活品質時,您可以尋求專業的協助,歡迎預約諮商。

 

參考資料

1.      How mindfulness changes the emotional life of our brains | Richard J. Davidson | TEDxSanFrancisc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CBfCW67xT8

2.      Kabat-Zinn, J., Davidson, R. J., & Houshmand, Z. (2012). 禪修的療癒力量 - 達賴喇嘛與系統科學大師的對話 [The mind's own physician] (石世明, Trans.). 晨星.

3.      上圖出自Linda Thai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