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NEW?
Loading...

使用EMDR來幫助受傷的心靈-5月6日講座內容分享-



在許多科別看診的時候,常常會有醫生提到:你最近壓力比較大喔。或是來看診的診友會換句話說: 我明明沒有甚麼壓力,為什麼出現這樣的身心症狀。所以過往有人提出,壓力會影響我們的心裡狀態,同時連帶會影響到神經系統、免疫系統,中間似乎還有遺漏的環節。


今年的亞洲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會議上,一位馬尼拉的醫師,他同時擁有皮膚科和精神科的專科醫師執照。他提出了一個想法,認為在受到壓力之前,可能已經有被一些負面生活事件(心理創傷)所影響。所以一面臨壓力,就好像是傷口被碰觸到,可能會開始影響到身心狀況。就好像是多年前曾經有腳扭傷,現在雖然平常不會感覺到疼痛。但是在激烈的運動中,腳還是有可能會出現不適的感覺。

Shapiro,一位美國的心理學博士。透過她自身的經驗發想,進一步透過研究證實效果,將眼球雙側移動對心理狀態的調適,化為系統化的治療方法。透過20多年來的發展,除了美國,在歐洲、亞洲各地也廣泛的使用。


治療是針對記憶來工作。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的一個核心想法,就是認為很多精神病理現象,與記憶有關,特別是在情境記憶。所謂的情境記憶指的像是,當我回憶跟大學同學一起去墾丁出遊,在船帆石前的民宿裡,當時嫻靜安適的感覺,會隨著我回想到這段記憶而浮現,身體也會比較放鬆。

來談者通常需要調整的,是比較難過的記憶。像是有小姐到了跟前男友分手的地點,舊地重遊,眼淚就會不自主的流下來,心裡也跟著難過起來。經過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的療癒,舊地重遊,或許感嘆景物依舊在,但是眼淚乾了,心情少了一份難過。



另外一個在診間,常被提到的點是: 我不覺得我有創傷。這個時候我會說明創傷,它分兩種,一種是廣為人知道的重大天災人禍,另外一種是隱微的,但是在生活中卻處處可見到的小創傷。小創傷指的像是關係中的創傷,如伴侶分手、親友過世、甚至對孩子來說小時候父母親沒有時間陪伴、常常轉學導致跟同學之間友誼的中斷,都可以歸類在小創傷。現在也有人把它稱為第二型創傷(相對於第一型創傷的天災人禍),它的影響更像是滴水穿石,可能會影響我們更長久的時間。例如孩提時代的經驗,可能會影響我們長大成人後的交友選擇、與人相處之間互信的感覺、甚至讓我們不自主的選擇使用酒精、娛樂用的物質來麻痺我們的情緒。(這個部分可以參考: 婦女的創傷知情 戒毒戒酒)


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的治療步驟,也依循著Piaget 在創傷治療的三個階段。第一是先求穩定,只有先穩定下來,後面才有機會進入到創傷處理。我聯想到辯證行為治療的卡通圖裡,也是先要處理家裡失火的狀況。第二才是創傷處理,把家裡(心理)經年累月的灰塵給打掃乾淨,或者是至少是打掃到一個能夠居住的環境。第三在整合階段,家裡(心理)如果有要臨時存放一些雜物(壓力),或是要添購新的傢俱(新的學習),心裡面才會有足夠的空間來擺放。


三個階段可能不是線性的過程,而是會反覆再循環。有可能已經經歷過了三個階段,感覺到身心變得比較輕鬆,生活上有一些進展。但是在一些狀況下,家裡還沒有被完全打掃乾淨的易燃物又被放了一把火(像是受到現在有如連續劇般播出的社會新聞影響)。可能就要再次提起精神,再來做一些處理。


有些診友第一次來會問: 要說些什麼? 我會請他們談談身體或是心情上有甚麼不舒服的地方。有可能會提到說失眠、沒有胃口、常常頭痛、很煩。至於是之前有什麼樣的經歷,讓身體或是心情呈現這樣的狀態,常常在頭幾次的見面中,可能還沒有辦法清楚呈現的。感覺上就好像是在雲霧裡,好像是有看到了些什麼,但是很難用言語來表達。


有時候這樣的情況,是因為過往的一些經驗太痛苦了。我們與生俱來保護自己的本能,會讓我們目前的意識,嘗試跟這一段負面的生活經驗(一段記憶)隔絕開來。就好像是電腦中有病毒,防毒軟體會嘗試將病毒隔離開來。不過有時候病毒太強,會繞過防毒軟體,出現在我們的意識當中。有可能是以一個很煩躁的情緒、一個不舒服的身體感受、或是一個畫面、甚至是一些聽不清楚的聲音來呈現。(可以參考:淺談結構解離理論)


另一個問題是,我現在真的有需要做治療嗎? 我會借用Siegel 的容納之窗(windows of tolerance)來做介紹,請診友可以自己評估看看。一般在身心安適的時候,我們是可以在休息的時候好好放鬆,要工作的時候持續專注把工作完成。但是當壓力超過我們目前可以容納的範圍,我們可能就會往上面/下面的兩個部分移動。上面是交感神經過度激發的狀態,就好像油門催太兇,我們會覺得容易煩躁跟焦慮。下面是好像煞車踩太用力了,情緒很低落憂鬱,早上起來可能不想離開床,起床可能不想出門,也有人是下班之後都提不起勁去活動。平常我們也可能或短暫的進入上面或是下面的狀態。比如週六早上演講前,我在六點鬧鐘還沒響之前就先醒,跳起來整理投影片,處於過度激發的狀態。週六下班回家後,有點油盡燈枯,整理一半的文章完全不想動。不過睡好睡飽後,早上又忍不住繼續整理。(從暫時的過度激發/過低激發中回復) 如果是正受創傷影響的人,可能會像雲霄飛車一樣,常常在上面跟下面的兩個部分移動,少有在中間安適的狀態。



有診友會問,我查詢憂鬱症/創傷後壓力症/其他疾患,裡面會提到治療只要______(可以代入他們查詢到的治療時間)就可以好了。為什麼我已經治療這麼久了,到現在還在吃藥。的確治療的指南,有提到一個建議的大概時間。但是在指南的後半部,會提到復發或是維持的治療時間。這個部分就會有幾個不同的時間點,從半年、一年、到長期都有。變化會這麼大的原因,我的理解是,如果你的心靈地圖上,有很多地方的著火了,這個時候吃藥可能讓我們的身心可以維持運作。但是藥可能沒有辦法那麼聰明,把所有著火的地方都照顧到。所以當藥停下來,可能一段時間,遇到一些誘發因素,可能就會復發。如果地圖上著火處只有少數一兩處,或許使用藥物,在指南建議的半年、一年,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所以理想上,如果來談者願意,我都會希望可以了解他們過去到現在的生活,嘗試在我的頭腦中繪製他們的地圖,協助我了解他們是走了那些路,今天才來到這邊與我相遇。過去走的路越崎嶇,通常我建議可能會需要的治療次數、時間就會越久。(參考資料:影響心理諮商長短的因素-以心理創傷為例)


連結內在資源,就是先嘗試跟我們過去一些正面的經驗來做連結。常有診友看到這邊,會提出疑問,認為自己過往沒有任何愉快的回憶。對於這個疑問,我的想法是雖然現在沒有辦法想起來,但是只要是能夠走到今天,坐在診間,應該是有自己內在的力量,才會讓我們今天能夠相遇。身為治療者,就是來協助一起找尋這些被遺忘的力量,或者是協助診友,從現在開始,來創造這樣的資源。(關於安全地的參考資料:臺灣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治療學會-研究與出版-最下方-建構並促進平安與安全的場所練習單)


有時候診友帶著極大的痛苦進來。可能只能不斷的拭淚,要開始談話有點困難。這個時候我們就協助提醒,已經建立的一些調節情緒的工具可以拿出來用。或者還沒有這樣的工具,我們就一起來練習,把一些工具可以加入工具箱裡。我常用的是HeartMathHRV自律神經練習工具,可以即時練習透過呼吸,來調節我們自律神經的狀態,幫助我們可以感受我們的身體,在容納之窗裡面的感覺是如何。回到家裡練習時,也試試看再用呼吸,引導自己的身心回到比較平衡的狀態。(參考資料:化無形壓力為有形-自律神經檢測)


穩定下來,我們才可以進入到啟動記憶,預備要來做為減敏的目標(大陸翻譯做脫敏啟動的方式,會請來談者將預計要來處的的記憶,像是電影從頭到尾播放一次。接下來第二次回放時,將其中最能夠代表這部電影的劇照擷取下來。協助我了解劇照的場景、人物,以及在關注劇照時,現在的情緒、想法、身體的感受。


減敏時的目標,是將痛苦的情緒可以消除。這個時候要注意的是,情緒不會一直線往由痛苦直接往沒有痛苦的路線前進。有可能像是潘朵拉的盒子打開,痛苦先從被封印的地方跑出來,暫時會有痛苦增加的時候,由治療者在旁協助,加速通過這個陣痛期,將冒出來的痛苦逐漸掃除。掃除後,痛苦的感覺會減少。這個陣痛期,一個是在治療小節當中出現。我嘗試結合自律神經工具,在減敏過程,有的診友會暫時經歷交感神經過度激發。我在旁邊幫忙注意,讓過度激發的時間不要太長,或是過度激發的程度不要太多,在一個診友還能夠接受的範圍來做減敏。第二個陣痛期要注意,就是在一次的治療小節,還沒有辦法把一個記憶更新完成時,也可能回去頭幾天頭腦會自行做更新的工作,這時與記憶有關的痛苦感覺可能浮現。就像是我們做運動,除了當下的熱量代謝,回去的幾天我們的新陳代謝也會暫時提高。


如果痛苦的情緒消除,常常診友會有浮現一些正面的想法。深植階段就是來強化正面的想法,讓這個想法可以更清晰,跟這個事件可以有清楚的連結。未來在診友再次想到這個事件,帶出來的就是這個正面的適應性想法。


在身體掃描的階段,會請來談者從頭到腳,有點像是正念減壓的身體掃描練習一樣,覺察自己在啟動這個記憶時,現在的身體感受。如果有一些負面的身體感受,就停下來,照顧一下身體不適的部分。讓我們未來在憶及這個事件時,不會帶出身體的痛楚。就像有些診友,在診間只是要協助我了解,過去他們發生了哪些事情,有些人就注意到自己會有手心冒汗、心跳加速、頭痛等各式各樣的身體感受。


結束期有兩種情況。一個是事件相關的痛苦感覺已經消除、有清楚的正面想法、沒有身體不適的感受。就像是我們一起過了一關,這時候我可能請來談者回顧一下,看看對於這次有些什麼想法。或是會依照我當時的感動做簡短的分享,回饋給願意一起跟我工作的來談者,也將此做為一個成功的經驗,強化對於未來再挑戰下一關的信心。另一個情況,就是上面提到還沒有完全清除,但是需要先停在這個地方的未完成事件。會提醒要注意回去後的身心狀況,或者可以記錄到下次治療之間,每天注意到的情緒、想法、身體的感受,協助我下次比較快可以了解中間發生的情況。


再評估期,就是再度見面時評估上次事件的狀況。看看已經完成更新的事件,是否仍然穩固。或是未完成的事件,在兩次治療小節中間的進展。


這是一個仍然在成長中的治療模式,每年都會有很多新的資訊。三年前我在參加訓練時,詢問關於癌因性疲憊,或是慢性疲勞是否有效果,當時還沒有甚麼資料。這次在上海的會議,Luber的新書中針對前者已經有專門的操作手法,後者新加坡Matthew 心理師也有相關的個案分享。我想還有很多要學,要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