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EMDR治療網路成癮-玩線上遊戲過癮但不成癮
文/李政洋
在已發展國家的研究,有高達18%的兒童/青少年有網路成癮的情況。有學者將網路成癮分成幾類:1.玩太多遊戲 2.線上使用色情網站佔據太多時間 3. 太多時間用在發文/貼文 (重度鄉民?) 或許有些人會質疑這樣的"網路成癮"是否真實存在,還是只是一個人為製造出來名詞。陸續有腦神經的研究發現,在網路成癮者的腦部出現的變化,其實是與物質成癮者類似,提供了一些支持網路成癮的證據。
在韓國一項全國調查研究,9~39歲的人裡面,有12.8%的青少年有網路成癮,有6.4%的成人有網路成癮。
使用EMDR(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做為成癮的治療
過去有研究,使用EMDR做為物質成癮以及性成癮的輔助治療。EMDR的創始人Shapiro提到可以用物質成癮中的幾個部分做為治療的標的:
1.會加強以及驅動物質濫用的記憶
2.一些會造成復發的促發因素和對於藥物的渴求
3.未來一些健康的身心調適方式
4.想要接受治療的動機以及順應性
專門用來處理成癮的DeTUR(Desensitization of Triggers and Urge Reprocessing protocol)
Dr. Popky發展了DeTUR,專注在處理:治療目標、促發因子與強烈渴求、未來的行動這三個標的。 這與暴露法有類似的之處,都是逐漸從比較低強度的促發因素開始。但是DeTUR在短暫的暴露之後,使用雙側刺激以及自由聯想,而不是反覆的專注在促發因素上。DeTUR專注在渴求的程度上,以及身體的感覺而不觸及認知和情緒。其中的12個步驟請參考: EMDR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 _減少病態性賭博的強烈慾望
研究記錄一位13歲的韓國中學生,因為每天花超過五個小時玩遊戲,由母親陪同到精神科就醫。如果沒有人管,他可以整天都在玩遊戲。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四年,他的課業成績持續的下滑。當父母試著控制他使用網路,他會暴怒,讓家裡的氣氛很緊張。當沒有掛在網上,他看起來很疲倦,神情很憂鬱。
在為期四次,每次45分鐘的治療中:
第一次: 由媽媽陪同,進行前三個步驟:建立關係
、生活史評估、辨認支持的系統
第二次:
第4個步驟:評估內在資源。他回憶起幼稚園的時候,跟朋友一起玩的快樂時光跟能量。
第5步驟:設定正向治療目標。弟弟希望可以擺脫遊戲,回復生活的自由與快樂。他想像未來的畫面,是他在踢足球,在為他的進球而雀躍。
第6步驟:將這樣的目標與一些視覺、聽覺、身體的感受連結,來讓這個目標更吸引人。
第7步驟:辨認促發因子
第8步驟:減敏感促發因子"朋友在活動中約大家去網咖一起打遊戲"
第9步驟:當想要玩的程度降到0分,深植正向的情緒狀態。弟弟將這樣的感覺與"玩遊戲沒甚麼好的"做連結。
第10步驟:測試未來可能遇到的朋友時,他表示會告訴朋友他不想去
第11步驟:在結束期治療者告訴弟弟,這樣的更新在下一次治療前,大腦可能會繼續進行,請他注意這其中發生的變化。
第三次治療:
第12步驟:追蹤上次處理的促發因子"朋友在活動中約大家去網咖一起打遊戲" 想要玩的程度升到2分,他回覆這個2分表示很少想要玩遊戲。因此這個程度治療者覺得是可以接受。(一般在標準版EMDR中,會要求痛苦的指數要降到0分,才算是完成)
接下來針對第二個促發因子"很無聊的課" 想要上網的程度為6分,在經過減敏感之後降到2分-不會很想要去玩遊戲。以及針對第三個促發因子"在打棒球的等待時間覺得很無聊"想要上網的程度為5分,減敏之後降到2分。如此逐一針對各個想要上網的情境做練習。原始文章有逐字稿,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查找全文。
第四次的治療:
男孩感覺對於遊戲的焦慮減少了,當治療師去檢查之前處理的幾個促發因子,想玩遊戲的程度也都還是停留在處理之後的狀態。另外對一個還沒有處理的促發因子”有錢有閒的時候”,也有類化的作用,由8.5分降到6分。也減敏處理到2分。最後一個促發因子 "朋友直接來約他去網咖玩遊戲"也減敏處理到2分後,治療師與男孩確認未來遇到促發因子,他會怎麼回應。 男孩告訴治療師,會告訴朋友他要回家,或是邀請他們去爬山,打乒乓球。他覺得做這些活動很好,讓他感覺很愉快,不會再想到要去打網遊。
在六個月後追蹤時,男孩現在一天只會在家裡玩一個小時的遊戲,當時間到的時候,沒有再像以前那麼容易生氣。一年之後的追蹤,男孩已經五個月沒有玩網遊。用網路多是寫作業跟收發電郵,沒有再被網遊控制。放學後他常約朋友一起踢足球,達成他一開始來諮商時設定的目標。
讓玩線上遊戲過癮但不成癮
DeTUR的治療目標不需要設定為完全不使用,而是減少了想要去使用的程度,以及增加了個案能夠用正面積極的方式來調適生活中的壓力。這樣的目標比較容易讓人接受,也比較符合現在日常,大家或多或少會玩點小遊戲調劑一下忙碌的情緒。可以考慮做為網路遊戲成癮治療的一個選擇。
延伸閱讀:藉酒澆愁愁更愁 ~ 用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療法(EMDR)來幫助戒酒
參考資料:
Desensitization of Triggers and Urge Reprocessing for an Adolescent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Journal of EMDR Practice and Research, Volume 6, Number 2, 2012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fb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