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 EMDR、SE、阿德勒、DBT、SMART、PPN、TF-CBT、基模療法、TRE、薩提爾、藝術治療、音樂治療及頭薦骨,配合經顱磁刺激TMS與藥物,提供貼近個人需求的整合資源,療癒創傷。

WHAT'S NEW?
Loading...

你以為的「厭世」,可能是「現代型憂鬱症」:不是無病呻吟,只是還沒有真正被看見

 


你曾有過這樣的感覺嗎?上班上課時感到無比疲憊、提不起勁,彷彿人生失去了色彩;但一下班,滑著手機、追著劇,或和朋友出遊時,心情又能瞬間恢復。你以為這只是單純的「厭世」,但事實上,這可能是一種新型的憂鬱症樣貌——被稱為「現代型憂鬱症」(Modern-type Depression, MTD)。


這個詞彙最初源於日本,用來描述當代社會中,年輕族群常見的心理困境。但它不只是一個通俗的標籤,在精神醫學中,它其實對應著一個具體的診斷名稱:「重度憂鬱症伴隨非典型特徵」。

 

別只看「憂鬱」,更要看「反向」症狀

有別於我們印象中典型的憂鬱症(失眠、食慾不振、過度自責),「現代型憂鬱症」的症狀往往是「反向」的,因此被稱為「非典型」。若你發現自己長期符合以下症狀,請特別留意:

  • 情緒能被點亮: 即使感到憂鬱,但當遇到好事(如收到朋友邀約、看到喜歡的影片、伴侶來關心自己)時,情緒能明顯好轉,這與傳統憂鬱症的「快樂失能」(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截然不同。
  • 睡不停、吃不飽: 每天睡超過 10 個小時還是想睡,或者食慾大增,特別想吃高熱量的食物,導致體重明顯上升。
  • 四肢像灌鉛: 感覺手腳沉重無力,需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移動,彷彿被「鉛」給困住了。
  • 玻璃心模式: 對他人的批評或拒絕反應極度敏感,甚至因此產生強烈的焦慮或情緒低落,並長期影響人際關係。

這些症狀看似輕微,卻可能嚴重影響你的日常生活與社交功能。

獨特的臨床表現與評估方式

現代型憂鬱症患者的行為與心理模式有別於典型憂鬱症,常見特徵包括:

  • 過度人際敏感: 對他人的評價極為在意,尤其害怕來自上司、師長的負面評價,一旦受到批評,情緒反應強烈。
  • 逃避社會角色與責任: 面對壓力時,他們常見的反應是迴避與退縮,例如遇事能推則推,甚至曠職、輕率離職。這種行為並非懶散,而是他們面對壓力時的一種自我保護。
  • 低挫折容忍: 心理韌性較低,一旦面臨人際衝突或競爭失利,就特別容易感到崩潰。
  • 愛抱怨但自尊偏低: 表面上愛抱怨、自我中心,但內心深處卻存在嚴重的低自尊與缺乏自信的問題。

 

現代型憂鬱症的現況與精神科關係

由於「現代型憂鬱症」在臨床上並非正式的診斷名稱,因此其在台灣的確切盛行率資料較為缺乏。不過,報告中指出「重度憂鬱症伴隨非典型特徵」在憂鬱症患者中的盛行率約為 15% 40%

在台灣與日本的現況:

  • 日本經驗: 「現代型憂鬱症」一詞在日本社會廣為流傳,它被視為後工業化社會中,年輕世代面對不穩定的就業市場、激烈的同儕競爭與社群媒體壓力,所產生的心理適應不良反應。
  • 台灣現況: 台灣社會同樣面臨高壓、人際疏離及價值觀變遷等挑戰,儘管此詞彙的使用頻率可能不如日本,但其所描述的症狀樣貌(如厭世、失去目標感但仍沉浸在嗜好中)在年輕族群中並非罕見。

20世紀的日本,憂鬱症常被視為「勞累所致的疲勞之病」,患者多為認真負責、凡事委曲求全的「老好人」。但自1990年代末,臨床醫師開始注意到一群年輕患者,他們不願一味順從,對工作要求表達不滿,因而出現退縮與對抗行為。

日本學者加藤隆弘等人的研究發現,這種現象並非日本獨有。在台灣、韓國等社會文化迅速現代化的地區,部分專家認為此類患者的比例甚至高於日本。這顯示現代型憂鬱症是當代社會轉型所共同面臨的一種心理困擾。目前,台灣已引進現代型憂鬱症相關量表進行本土研究,初步顯示約有三成台灣年輕學生具備現代型憂鬱傾向。

 

 

與精神科的關係:

  • 共病現象: 精神科的資料顯示,「非典型憂鬱症」與其他精神疾病有高度的共病性,特別是:
    • 雙相情感障礙(Bipolar Disorder): 許多具有非典型症狀的憂鬱症患者,實際上可能處於雙相情感障礙的憂鬱發作期。若未能準確診斷,單獨使用抗憂鬱劑可能誘發躁症,導致病情惡化。
    • 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 患者常同時罹患恐慌症或社交焦慮症,其核心特徵的「人際拒絕敏感性」與社交焦慮高度重疊。

由於現代型憂鬱症患者對人際關係和負面評價特別敏感,他們常同時具有焦慮症狀。這類焦慮可能表現為社交焦慮症(極度害怕被負評)或廣泛性焦慮症(對多種事物過度擔心)。

此外,現代型憂鬱症與某些人格特質緊密相關:

迴避型人格:極度害怕被批評,導致社交退縮。

被動攻擊型人格:以拖延、怠惰等消極方式對抗他人的要求。

自戀型人格特質:傾向以自我為中心,難以接受挫折。

這些人格傾向與憂鬱情緒交織在一起,共同形成了現代型憂鬱症獨特的臨床表現。

 

    • 身心症狀: 在壓力下,現代型憂鬱症患者的心理困擾常常會以身體不適的形式呈現。他們可能會抱怨長期極度疲倦、頭痛、胃腸不適或睡眠困難。在傳統觀念中,這些症狀常被視為「過勞」的表現,但其實是心理壓力引起的生理反應。如果只治療身體症狀而不處理深層的心理衝突,症狀往往會反覆出現。
    • 社會退縮(Hikikomori): 一些現代型憂鬱症患者在面對壓力時,可能會發展出類似日本常見的「躲避型社會退縮(Hikikomori」行為模式。他們會因憂鬱而請假,進而逐漸與外界隔絕,長期足不出戶。雖然現代型憂鬱症與「社會退縮」本質上都是對現代社會的不適應,但前者更側重於內心的抑鬱與反叛,而後者則強調行為上的隔離。在臨床上,這兩類問題常需要同時進行評估與處理。

 

遇到了可以怎麼辦?精神科能提供什麼幫助?

當發現自己或身邊的人出現類似「現代型憂鬱症」的症狀時,切勿自行判斷或尋找偏方,最好的做法是尋求專業幫助。

應對方法:

1.    自我覺察與記錄: 嘗試觀察自己的情緒變化,例如:是否能因好事而感到開心?是否長期嗜睡、食慾大增?是否有四肢沉重感或對他人批評極度敏感?這些資訊能幫助醫師做出更準確的判斷。

2.   尋求專業評估: 尋求精神科醫師或臨床心理師的協助。他們會透過專業的評估與問診,釐清症狀的樣貌,並進行精準的鑑別診斷。

精神科能提供的幫助:

1.    精準診斷與鑑別: 精神科醫師會全面評估您的病史、症狀表現和縱向病程,特別會詳細評估是否有雙相情感障礙的病史,以確保診斷的準確性與治療的安全性。現在也可以搭配近紅外光腦光譜儀(NIRS)來輔助鑑別診斷。

2.   整合性治療方案:

o    藥物治療: 醫師會根據您的症狀與共病情況,選擇合適的藥物,通常會以副作用較少、安全性較高的藥物做為第一線選擇。

o    心理治療: 這是治療「現代型憂鬱症」的關鍵。由於此類憂鬱與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緊密相關,心理師會幫助您調整對人際關係的非理性信念、提升挫折容忍力,並改善因應壓力的方式。

3.   生活方式調整建議: 專業人員也會提供相關的生活建議,如規律作息、適度運動、均衡飲食及建立穩定的社交支持網絡,以全方位改善您的身心健康。

  最後,很重要的是,現代型憂鬱症患者的行為常被誤解為懶散或抗壓性差、無病呻吟。因此,來自家庭與社會的正確認知與支持對其康復至關重要。唯有醫療專業介入,加上社會支持網絡的合作,才能幫助現代型憂鬱症患者走出困境,重新找回內心的平靜。

  如果你正被這些困擾所苦,請別再獨自承受,勇敢求助,讓自己重新找回內心的平靜與生活的動力。

 

參考資料:

中文文獻

英文文獻

  • Benazzi, F. (2017). Atypical features and bipolar disorder. In C. S. L. A. Benazzi (Ed.), Clinical manage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pp. 59–69). ResearchGate.
  • Birch, E., Kamali, M., & Etemad, H. (2013). [Atypical depression: Clinical perspectives]. L'Encephale, 39(2), 114–120. https://doi.org/10.1016/j.encep.2012.03.007
  • Chen, Y.-Y., Tang, T. C., Lee, Y.-S., Chang, M.-C., & Lai, T.-J. (2013). Beyond “somatization” and “psychologization”: Symptom-level variation in depressed Han Chinese and Euro-Canadian outpatients. BMC Psychiatry, 13(1), 173. https://doi.org/10.1186/1471-244X-13-173
  • Fava, M., & Cassano, P. (2019). Atypical depression: Current perspectives.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15, 223–233. https://doi.org/10.2147/NDT.S165089
  • Goldstein, T. R., & Levitt, D. (2009). Atypical depression: A comprehensive review. 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s, 11(6), 467–472. https://doi.org/10.1007/s11920-009-0070-5
  • Papadimitriou, G. N., & Douzenis, A. (2007). A history of the concept of atypical depression. Psychopathology, 40(3), 177–183. https://doi.org/10.1159/000100778
  • Parker, G., Eyers, K., & Hadzi-Pavlovic, D. (2007). Depression with atypical features: Diagnostic validity, prevalence, and course.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115(4), 253–261. https://doi.org/10.1111/j.1600-0447.2006.00938.x
  • Posternak, M. A., & Zimmerman, M. (2009). Atypical depression: Useful concept, but it’s time to revise the DSM-IV criteria. Bipolar Disorders, 11(7), 677–683. https://doi.org/10.1111/j.1399-5618.2009.00732.x
  • Stewart, J. W., McGrath, P. J., Quitkin, F. M., & Klein, D. F. (2001). Clinical and demographic features of atypical depression in out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62(12), 978–983. https://doi.org/10.4088/jcp.v62n1211
  • Targum, S. D., & Cassano, P. (2008). Atypical depression.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31(1), 1–13. https://doi.org/10.1016/j.psc.2007.1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