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離性身分障礙症診斷系統比較研究

ICD-11部分解離性身分障礙症 vs DSM-5-TR其他特定解離性障礙症

ICD-11

部分解離性身分障礙症

6B65

DSM-5-TR

其他特定解離性障礙症

300.15

研究概述

本網站提供ICD-11部分解離性身分障礙症(P-DID)與DSM-5-TR其他特定解離性障礙症(OSDD)的全面比較分析,整合近十年重要研究成果,為臨床醫師和研究人員提供權威資訊。

診斷系統比較

ICD-11 部分解離性身分障礙症(P-DID)

診斷代碼:6B65

主要特徵:

  • 一個主導人格狀態負責日常生活
  • 非主導狀態侵入但不常奪控
  • 無日常解離性失憶或極有限
  • 短暫轉換僅在極端情緒或自傷時發生

診斷標準

身分中斷,存在兩個或更多不同人格狀態,一個主導狀態正常運作但被非主導狀態侵入

DSM-5-TR 其他特定解離性障礙症(OSDD)

診斷代碼:300.15

亞型分類:

  • OSDD-1a:存在經常性失憶但人格狀態不如DID明顯
  • OSDD-1b:具高度分化人格狀態但無日常失憶

診斷標準

解離症狀導致顯著困擾或功能損害,但不符合特定解離性障礙標準

關鍵差異比較

比較項目 ICD-11 P-DID DSM-5-TR OSDD
主導人格 明確主導狀態 不一定有明確主導
失憶現象 極有限或無 可能存在顯著失憶
人格轉換 短暫且罕見 根據亞型而定
診斷精確度 更具體明確 較為廣泛

近十年重要研究進展

2015

McKenna等人fMRI-DTI融合分析

開發多模態神經影像分析方法

為解離性障礙神經機制研究提供方法學基礎
2018

WHO多國臨床實用性驗證

13國28機構339名醫師評估ICD-11診斷指南

證實ICD-11診斷指南具良好臨床實用性
2019

Tyrer等人BJPsych評論

強調ICD-11 P-DID分類優勢

為P-DID研究和臨床實務發展奠定理論基礎
2024

神經生物學治療優化研究

Purcell等人提出精準醫療方向

為P-DID精準醫療發展指明方向
2025

IDIDQ跨文化驗證

首個ICD-11 DID/P-DID專用量表

提供標準化評估工具

TOP DD研究系列重點發現

研究期間

2014-2024年

研究對象

280名患者,292名治療師

主要發現

階段性治療顯著改善症狀和功能

參考文獻資料庫

1

WHO (2025)

ICD-11 for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Statistic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權威指南
2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診斷標準
3

Tyrer, A., Duggan, C., & Cooper, S. (2019)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needs re-examination

BJPsych Advances

學術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