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NEW?
Loading...

《我的骨頭知曉一切》讀後感 — 什麼是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心得內容有稍微提及複雜性創傷事件,可能包含敏感內容或引發相關經驗者創傷經驗*

故事起頭是從作者在諮商室聽到自己的診斷後開始的,身為諮商所的學生,我非常驚訝在美國(作者在美國成長、諮商)諮商心理師會如此直接、不忌諱的說出個案的診斷。因為在我所受的諮商教育體系中,我們並不提倡從病理的觀點去看個案,也不推薦未在醫生診斷前依照個人的評估說出個案的診斷(當然在必要時或許會推薦、鼓勵個案去看診或一起填寫自評量表)。而這樣的直接,雖然讓作者在諮商關係中有些受傷,卻開啟作者追本溯源的開端、且在知道自己的診斷後,開始對自己的狀況感到「一切都說得通了」。

PTSDComplex PTSD的差異

心理師給作者的診斷是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以下簡稱C-PTSD),一開始作者以為只是一般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以下簡稱PTSD),但其實兩者有著天壤之別。

1、  PTSD

PTSD對大部分人而言較熟悉。當人們暴露在具有威脅性的死亡、重傷或性暴力事件之中,無論是直接經歷、親眼看到他人經歷、亦或是知道自己親近之人經歷過(替代性創傷),進而反覆性被創傷事件的痛苦回憶困擾/有解離反應/做跟創傷事件相關的夢,且符合DSM上的各項標準,那便高機率有PTSD(以醫生診斷為主)。如:2018年普悠瑪出軌事故的當事人、無受傷卻親眼看見者、搶救的消防人員

*詳情請見DSM-5診斷準則:https://aileenlin.gitbooks.io/intern-handout/content/C1-3/chuang-shang-hou-ya-li-75c728-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html

2、  C-PTSD(ICD-11上與PTSD分開獨立診斷)

C-PTSD雖個案也是暴露在具威脅性的死亡、重傷或性暴力事件中,但最大的差異是個案「長期、頻繁的」在經歷人際創傷事件,而非單一創傷事故。如:父母對兒童的長期虐待、家暴目睹兒、長期接觸家暴細節的警察。

PTSD患者會因遇到跟創傷事件相似的觸發點(cue)而有情緒、生理反應;當單一事件就可能對人的身心產生劇烈影響,長期的家暴、虐待更會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加劇的變化。C-PTSD的患者因為不斷遭遇新的、成千上百次的創傷事件,觸發點(cue)將變得無窮無盡且無法找出觸發來源;每一個生活中的小事都可能成為被毆打的錯誤,那每一個生活片段都會是需警戒且危險的。而這也導致C-PTSD患者可能有以下共同點:處處覺得被威脅(較易從中性表情上讀出對方在生氣的訊號)、過度警覺、為人強勢、易怒、具暴力傾向、不按牌理出牌,且「不停尋找一位拯救者」。

負向童年經驗量表(ACE

若您想了解自身的童年創傷程度,以下可提供ACE量表供您填寫(每題問題答「是」得一分,答「否」得零分)。

 在你十八歲以前,你是否覺得/感覺/認為:

1.       你的父//其他住在家裡的大人,時常(或常常)對你咒罵、羞辱、侮辱、說輕蔑的話、或做任何行為讓你覺得你可能會有任何肢體上的傷害?

2.       你的父//其他住在家裡的大人,時常(或常常)推你、抓你、摑掌、朝你丟東西、或甚至是打你讓你身上有傷痕瘀血或嚴重受傷?

3.       你的父//其他住在家裡的大人,時常(或常常)以你不喜歡的方式碰觸你的身體,或是要你碰觸他/她的身體,或是要求你做任何性相關的行為像是口交、肛交、或是性交?

4.       你覺得家庭裡沒有一個人愛你、認為你是重要或特別的,或是你覺得家裡的人並不彼此照料、彼此間並不親密或是支持對方?

5.       你沒有足夠的食物吃、需要穿髒衣服、覺得沒有人會保護你,或你的父母因為喝太醉或濫用藥物毒品導致疏忽對於你的照顧,像是你生病時沒有帶你去看醫生?

6.       你是否失去一位親生父親或親生母親因為離婚、棄養、或其他原因?

7.       你的母親(或是繼母)是否時常被推、抓、打、踢踹、被丟東西、或甚至是被人拿刀子威脅?

8.       你是否有和有酒癮問題或是藥物毒品問題的人一起住過?

9.       和你住在一起的人是否有憂鬱症或其他心理健康疾病、或是否有人曾嘗試自殺?

10.   你的家庭(或和你一起住的人)是否有人曾經入獄?

 

作者也曾填寫此量表以了解自己的狀況,填寫完成會獲得一個介於0-10之間的分數,數字愈高表示童年創傷經驗愈多。然而此量表也有一些缺陷,ACE研究的共同主持人Roberr Anda曾說明此量表在測驗上相對粗糙,因極度頻繁遭遇同類創傷事件而只得到1分者,與不常親身經歷但遇過較多創傷種類而得6分者,可能所受到的創傷程度相同。

因此書中認為該量表「並不是測量個人壽命或健康結果的好指標」,但還是可以使人們用一個客觀的角度去了解自己確實經歷了某些構成童年創傷的行為。童年受創者經常會傾向歸因爲自己有錯才被如此對待,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做錯任何事;這份量表上列出的行為,能使患者不再質疑自己是否錯怪當年的照顧者,而是真的經歷了不公的對待

 

作者的話:給我親愛的複雜型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同伴們,

即使有點劇透,但我還是想先向你保證:這本書有個快樂的結局。


0 意見: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