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NEW?
Loading...

矛盾的想法和行為 | 理解解離自我狀態

 


美國Towson大學的Bethany Brand博士與團隊進行長達超過十年,關於解離症治療的研究,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Dissociative Disorders (TOP DD),近期完成了RCT的研究,她將研究中給治療師和參與者的資料整理成<Finding Solid Ground>。第七章:理解並與解離自我狀態合作,吸引了我的目光。順著Bethany提到要從Why開始,我整理了章節中提及解離症中常見遇到矛盾的情況的為什麼

 

解離狀態在創傷的功能:

1.     分離:不是我的經驗,例如記憶、知識、技能。

2.     自主性:在解離狀態中會有一定程度的行動會經驗到不受自己的意識所掌控。

解離狀態在有童年創傷的經驗者身上,是一種(當時)生存的機制。解離狀態可以讓一些經驗排除在意識之外,同時能夠維持功能、保持關係(仍需要依靠與他們創傷有關的人、還沒有辦法離開)。我先從最吸引我的第七章:理解並與解離自我狀態合作開始閱讀,

 

交錯、矛盾的情況:

1.     不想知道也不想要相信有人會做這樣的事情,特別是家人和原本所信任的人,但是同時又需要知道發生過什麼事才能夠保護自己。

2.     對方擔任照顧經驗者的角色。這樣的脈絡下,經驗者依賴照顧者,對於照顧者會需要、想要有正向情感但也同時對他們感到恐懼。

3.     經驗者對所遭受的虐待感受到痛苦,可能想要告訴別人發生的事情。但是孩子被要求保密。

4.     經驗者被要求服從做出一些行為,服從的行為可能造成其他的問題。這些行為對於青少年在發展我是誰的自我認同上會造成影響。

5.     創傷經驗除了感覺到恐懼、凍結,孩子也可能感覺到生氣、憤怒,想要反擊。但是反擊可能會激怒對方而造成更大的傷害。因此將生氣、憤怒排除在意識之外可以減少更大傷害的可能。但是也會讓經驗者對於生氣、憤怒感覺到陌生、無法好好生氣。


我自己讀起來覺得很燒腦,但是先燒過等真的遇到的時候腦筋比較轉得過來。在上述的情況下,身心可能會特化出一個因應的系統。這個系統可能因為其分離、自主性,沒有注意到現在與過去當時有所不同。就像是伊索寓言裡面運貨的驢子,一開始跌落河中可以讓背上的鹽溶解(擔子變輕),因此過橋必摔落河中。後來商人改賣棉花,驢子還是照樣跌落河中,棉花吸水反而更重。理解了為什麼要為什麼要掉落水中,後續可能更能夠解開原本的矛盾

參考資料:

1. Finding Solid Ground: Overcoming Obstacles in Trauma Treatment by  Bethany L. Brand H. Schielke Francesca Schiavone Ruth A. Lanius


0 意見: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