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NEW?
Loading...

暴食、自殺都該知道的 | 不同部分的自我

 

甜美、吸引人的態度,其實是創傷來談者哭不出來的求助方式。在The Healing Trauma Podcast中,接受採訪的Janina Fisher博士一句話,深深地打中我。曾經有許多人詢問過我,許多來到診間的來談者,外表光鮮亮麗。我原本的理解是,有時候在外表之下,其實有許多隱藏的創傷。現在看來,其實外顯的態度,可能就在傳遞一種求助的模式。Janina博士接受結構性解離的訓練,在受訪當中,她分享關於不同部分的自我(Parts)的一些資訊。整理如下:

 

願意接受不同的部分,是治療的開始

 

1.    最糟的感覺是來自部分,想要溝通的訊息。

2.    辨認感覺來自哪個/哪些部分的自己.有個部分很想死.而不是直接全盤接受,我很想死。例如:用我很想死,可能會增強想死,但是以部分的方式來了解,則比較不會。 我有個部份很想死,我/其他部分不想,對於死的議題上面有些內在的衝突,所以才會到治療現場尋求協助。有時候,光是在這樣辨認不同自我的感受,過程之中,原有的衝動/感受就開始逐步發生變化。 過去在EMDR訓練當中,不同的訓練老師,共同提到一件事情,就是要花時間做評估。艾瑞克森的催眠訓練中,則是提到在治療中做評估。原本我的理解是,艾瑞克森催眠的步調比較快。現在我有了不一樣的理解。Blend-Unblend,對於一些經驗,我們原本覺得千頭萬緒,或者感覺到太多/複雜的情緒淹沒,有時候評估的過程,可以協助我們來解開/分別,就好像是從一個更客觀的視角來看待自己的經驗。有點類似最近在聽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其中一集分享<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其中一個畫線的方法,是在書的外面畫線。從了解作者,知道作者可能的學經歷背景,以及在寫作的時候,可能作者本身會遇到什麼樣的限制,從一個後設的視角來閱讀書籍/評估經驗。

3.    透過內在自我對話,發展對於不同部份自己的同理與慈悲。

 

The more we separate it, the better off we are. -Janina Fisher

 

我在這邊對於separate(分別),想根據自己的經驗加以補充。這裡的分別,我覺得指的是將不同的感受/部分分別辨認出來,這樣我們比較知道在與哪個/哪些部份合作。另外一個分別的重要性,在自殺來談者,常有兩個部分的內在衝突,想要求助/無法動彈(想死)。我們也要分別來認可這兩個部分,發展對於不同部份自己的同理與慈悲,再與這些不同的部分,一起來尋求共同合作的目標,從分別->合作->整合。


0 意見: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