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NEW?
Loading...

解離經驗量表 線上自我評估

有時候會遇到診友,在看診中跟我講說: 過去唸書時沒有明顯的注意力不集中,反而是後來才開始做事沒法專心,常常容易忘東忘西。或是:好像有好幾個自己,有時候自己會跟自己說話。在不同的情境下,變化之大連同事朋友都會嚇一跳。有些是有一些莫名的低落、憂鬱情緒,不知道從何而來。



這些朋友可以來評估看看解離經驗量表,或許對自己的狀態會有更多了解。(看看是否為解離的現象)



填答完之後可以將總分除以題數(28),對照下表: (但是google 量表的量尺不知道怎麼設定以間隔10為單位,所以google 表單版算出來的分數要再乘以10才會與原設計相符)

一般成人
5.4
焦慮性疾患
7.0
情感性疾患
9.35
飲食疾患
15.8
青少年晚期 (15-18)
16.6
知覺失調症
15.4
邊緣性人格疾患
19.2
創傷後壓力症
31
解離性障礙 (NOS)
36
解離性人格疾患(DID)
48

如果分數比較高,在30分以上,需要注意有比較明顯的解離現象。這些可能需要在治療中,特別中對此現象背後可能隱藏的心理創傷,或是其他的原因來做治療。有時候背後的因素處理了,自然人就能放鬆,平靜快樂就容易回到我們的生活之中。


專門治療複雜性創傷、解離的治療師Suzette Boon認為,解離經驗量表可以用來當作篩檢的工具,但是沒有辦法直接用此量表分數來做診斷。因為量表中有含括三類的經驗:(Absorption)-很沉浸在某個經驗當中 / (memory)- 不確定記憶、失憶 / (Derealization) - 失真實感。所以當Absorption的面向分數很高,此時量表分數可能偏高,但是填問卷者可能沒有解離性疾患。建議需要詳細去看分數高的題目是什麼,以及在生活中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有研究確認第四類別[身分混淆/改變],但這些不同類別不會特定出現在某些精神疾患如思覺失調症或雙極性疾患(McSherry,1998) 。另一項研究發現解離症狀包含身分改變,與所經歷童年虐待嚴重程度有關。身體化解離則在各種程度的解離中都可能出現。還是有例外的情況,有些人經歷極端童年虐待卻沒有出現解離,或是有些人有極度的解離卻報告沒有受虐經歷(1)。

參考資料:
1.Daniels, J. K., Timmerman, M. E., Spitzer, C., & Lampe, A. (2024). Differential constellations of dissociative symptom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childhood trauma–a latent profile analysis.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traumatology15(1), 2348345.

更多的解離經驗量表資訊,可以參考:

l  恐慌症不會好 解離在搗蛋 (介紹譜)

l  認識身體解離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