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離症常會有身體的症狀。有學者認為這些身體的症狀反應,是身體的解離。在最近有中譯本的"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就是描述如何處理創傷,在身體與大腦所留下的記憶。解離,是身體用來保護自己的機制,其中包含有負性(失去原有的機能)/正性(出現原來沒有的想法、行為、情緒)
中譯本為大家出版社,裡面有介紹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 |
負性解離症狀:失去感覺和一些功能上的控制。包含麻痺(失去本體感覺、聽覺、味覺、嗅覺)失憶(無法想起一些已經獲得的知識)喪失意志力。這些與麻痺、凍結相關的現象在動物與人類受到創傷的反應有關。
正性解離症狀:在平常(ANP)的狀態下出現短暫的改變影響到正常的工作和表現。可能是夢遊、或是很固著的想法。這些過著的想法可能是與過往創傷有關的反應突然之間闖入平常的意識裡面(部份解離)可能也會合併身體的反應。夢遊在此可能是與完全解離的狀態有關解離的人格部份完全控制了行為和意識。這個部份可以參考解離結構的說明。
有診友分享她常常不知道為什麼會突然對先生發很大的脾氣。隨著治療的過程她慢慢了解自己內在的狀態發覺會在生氣之前突然覺得有被拋棄的想法過往的一些不愉快的記憶片段也隨之浮現感覺意識好像要被拉走生氣的情緒也隨之而來。(部分解離)
另外一位小姐,枕邊人發現每天到了凌晨四點,就會突然坐起來對她開始說話。排除了藥物的影響之後發現即使完全沒有服用藥物。到了四點還是一樣會自己起床在夢遊的狀態下開始說話說話完倒頭又睡隔天起來完全沒有印象。(完全解離)
SDQ量表裡面包含有幾種類型的"失去感覺"其中有麻痺(我的身體或是身體的其中一部份對於疼痛不敏感。)
以及本體感覺的麻痺(好像我身體或是身體的一部份覺得麻/消失了)
另外有一個可能會與失眠很接近的現象
"在晚上沒有辦法睡覺但是白天仍然可以維持非常活躍。"
量表的作者認為可以把這個現象考慮為身體無法反應出疲勞的感覺是一種比較間接的本體感覺麻痺。有些診友可能會告訴我理智上知道這個時間要睡覺了但是好像精神還很好有時候甚至要另一半有點半強迫把她押到床上睡覺。也有可能以視覺得方式來表現(我會一陣子看不到好像我瞎了。)
或是
(我看到的東西與平常不一樣好像我通過一個通道看東西/我只看到東西的其中一個部份。)
或是以聽覺得方式
(從很近的地方發出的聲音我聽起來好像是從很遠的地方傳來的。)
其他負性的解離症狀包含失去對於一些動作的掌控:
無法吞嚥、講話或者是用更廣泛的麻痺和非癲癇發作(pseudo-epileptic)來表現。與正性解離有關的幾個症狀諸如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得改變以及疼痛的症狀像是泌尿生殖器官的疼痛和解尿的困難。
在搜尋中文版的過程中有看到Chui-De
Chiu博士有翻譯,不過沒有查到中文版信效度的研究。在原作者的研究中有解離症的參與者平均的SDQ-20總分約為44。在沒有解離症的憂鬱症/適應性疾患參與者平均的SDQ-20總分約24分。後續的研究也注意到有解離症與非解離症者在分數上的差異。土耳其的研究建議以35分為切分點。但是也有研究認為SDQ-20所描述的症狀與平常臨床工作者所評估的主要解離症狀有所不同。有與解離症的診友討論發現的確有一些平常沒有想到原來可能是與解離有關的身體症狀在量表中有描述到。或許可以把量表做為一個輔助的工具協助診友不知道怎麼描述的情況透過量表的勾選可以比較清楚的表達出來。
Nijenhuis et al.
|
1996
|
1998
|
1999
|
Sar et al.,
|
平均分數
|
||||
解離性人格疾患
|
51.8
|
57.3
|
55.1
|
58.7
|
其他未註明之解離性疾患
|
43.8
|
44.6
|
43.0
|
46.3
|
身體症狀疾患
|
32.0
|
|||
飲食疾患
|
27.7
|
|||
思覺失調症
|
27.1
|
|||
混合非解離的患者(主要為焦慮、憂鬱、適應性疾患)
|
23.5
|
22.9
|
||
焦慮症
|
26.8
|
|||
鬱症
|
28.7
|
|||
雙極性情感疾患
|
21.6
|
22.7
|
||
非臨床
|
27.4
|
SDQ-5
5題版本的SDQ-5是從SDQ-20演變而來擷取原來的第4、8、13、15、18題。這五題被認為最能夠分別有解離症與沒有解離症的診友。有文獻中建議以8分為切截點更期待香港的研究發表對於華人使用SDQ-5就會更有科學證據。
1.我尿尿時會感覺疼痛
2.我的身體或是身體的某個部份對於疼痛不敏感
3.看東西時與平常不一樣
4.好像我身體或是身體的一部份消失了。
5.我無法講話(或是講話要費很大的力氣)或只能輕聲細語。
參考文獻:
1.Th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matoform
Dissociation Questionnaire (SDQ-20)
2.THE
SCOR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SDQ-20 AND SDQ-5 (2010)Activitas
Nervosa Superior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fb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