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NEW?
Loading...

JAMA 雙相情緒障礙症(躁鬱症)診斷與治療回顧文獻 | 急性期治療、維持治療、心理治療筆記

 

閱讀JAMA對於雙相情緒障礙症(躁鬱症)的回顧文獻,對於共病和治療部分做了整理。

 

共病

患者中大約 65% 的人有共病,其中:

焦慮(71%

物質使用障礙(56%

人格障礙(36%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10%-20%)。

 

女性焦慮和飲食障礙發病率高於男性。男性更容易同時患有物質使用障礙和酗酒。

 

輕躁/躁症的急性期治療:

1.     急性治療目標

·         恢復正常的行為和決策能力,回歸正常生活。

2.     輕躁治療原則

·         與躁症治療相似,選擇相同的治療方法。

·         停止可能加重症狀的藥物,如抗憂鬱藥和興奮劑。

3.     推薦治療藥物

·         情緒穩定劑:lithium(鋰鹽)valproate

·         二代精神調節藥物:quetiapine, asenapine, aripiprazole, paliperidone, risperidone, cariprazine,

·         合併使用情緒穩定劑及二代精神調節藥物

 

鬱期的急性治療:

1. 治療藥物

·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批准五種抗精神病藥物或其組合用於治療急性鬱期反應率:olanzapine/fluoxetine組合(56.7%)、quetiapine49%)、lurasidone48.5%)、cariprazine44.5%)和lumateperone42.4%)。

·             Lithium鋰鹽和lamotrigine44.4%)也被推薦,但在Bipolar II 型患者中為二線治療。

2. 體重增加

·             二代精神調節藥物即使短期使用,也可能體重增加。

·             體重增加超過7%的比例:olanazapine/fluoxetine(30.3%)olanzapine(28.4%)lurasidone(5.4%)quetiapine(3.9%)cariprazine(3.1%)lumateperon(0.8%)lamotrigine(0.4%)

3. Lamotrigine特點

·             雖美國FDA沒有核准用於鬱期急性治療,但推薦為急性鬱期的一線療法。

·             耐受性良好,對體重影響小,但需要慢慢遞增劑量以減少皮疹風險。

4. 憂鬱症藥物使用

·             不建議單獨使用治療鬱期,尤其是在Bipolar I 型患者中,可能誘發躁症或輕躁。

·             有混合特徵或情緒狀態頻繁轉換時,應避免使用。

5. 憂鬱症藥物的輔助治療

·             臨床意義不大,且可能增加躁症或輕躁發。

·             不推薦長期使用。

6. 電休克療法(ECT

·             主要針對藥物治療無效的鬱期患者,並被認為是治療重度和難治性憂鬱症的最有效方法。

·             反應率達 77.1%,緩解率為 52.3%,不良反應通常是暫時的。

 

維持治療:

1.終生治療需求:大多數雙相情緒障礙患者需要終生治療以減少復發並改善功能和生活質量。

2.標準治療藥物:治療通常包括情緒穩定劑(如lithium鋰鹽、Valproatelamotrigine)和二代精神調節藥物(quetiapine,aripiprazole,asenapine,lurasidone)。

3.Bipolar II 治療:長期治療首選方案包括quetiapinelithium鋰鹽和lamotrigine;憂鬱症藥物可考慮與情緒穩定劑或抗精神病藥物合併使用。

4.鋰鹽的重要性與風險:鋰鹽是首選情緒穩定劑,但長期使用可能導致甲狀腺和腎功能損害,需控制血中濃度以降低風險。

5. 二代精神調節藥物:quetiapine,aripiprazole,cariprazine在治療躁症有效,但對鬱期的效果不一致,且長期使用要評估心血管及代謝風險。

 

心理治療:

1.心理藥物與心理社會治療結合:治療指南建議結合藥物治療與心理社會治療。

2. 心理衛生教育的重要性:有助於患者了解雙相情緒障礙、藥物依從性、發作早期徵兆和管理策略,有助於降低復發率和提高依從性。

3. 認知行為療法(CBT:有助於挑戰負面想法和行為模式,減少憂鬱症狀、降低復發率及改善社會和職業功能。

4. 家庭為重點的治療:此方法在減少憂鬱症狀、復發次數、延長復發時間、降低住院風險及提高藥物依從性方面有效。

5. 辯證行為療法:結合認知行為技術與正念,對情緒失調、自殺風險和自我傷害行為可能有幫助。

 

參考資料:

1. Nierenberg, A. A., Agustini, B., Köhler-Forsberg, O., Cusin, C., Katz, D., Sylvia, L. G., ... & Berk, M. (2023).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a review. JAMA330(14), 1370-1380.


0 意見: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