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ain passes, but the beauty remains.
- Pierre-Auguste Renoir (畫家 雷諾瓦)
多重迷走神經理論強調,危險與生命威脅會引發不同的防禦反應,使神經系統在無意識的狀態下評估環境中的風險,並設下適應行為的先後順序,包含了主動的戰鬥/逃跑策略,或是非主動的關閉/防禦策略。
Q為甚麼同樣的事件,某些人可視為普通事件,但某些人會觸發威脅生命的反應,甚至是得到PTSD呢
ɿ(。・ɜ・)ɾ?
A 波吉斯博士強調「理解反應而非創傷事件,對能否成功治療創傷而言更為關鍵。」當醫師在診斷時,各種症狀未必同時出現,相同診斷的病患不會都經歷同樣的神經生理反應、出現同樣的臨床症狀,相同療法也不一定適用於不同的病患身上。每個人能承受的重量與反應皆不相同,不要用自己的想像,去評價別人的生命經驗。
自律神經系統的神經調節在面對特定的環境信號時,通常為反射性的發生,病患能夠意識到自己的身體反應,例如:心跳加快、流汗等,都是不由自主的,並非出於自身意願。像是要求容易怯場的人在大眾面前起身,他們可能會因此昏倒,但並不是出於自主的反應。
Q 神經迴路是如何判斷狀況是否安全呢 ɿ(。・ɜ・)ɾ ?
A 目前研究發現人們對偵測威脅的迴路較多認識,對於偵測安全迴路反而認識不多。人體中的神經覺會在不知不覺中評估環境的風險,觸發自律神經狀態轉變為多元迷走神經所界定的三大類狀態(安全、危險、生命威脅)。哺乳類也能透過社會參與系統運作來調降防禦系統,使社交互動能安撫生理,因此感到平靜。
當人們陷入困境無法逃出,類似於被監禁並受到生理虐待,而這樣的醫療手法經常觸發PTSD。就像是波吉斯博士在書中提到他在進行MRI(磁振造影)時,原本躺在平台上的他是感到新奇有趣的,沒想到當他的頭被運送進入狹小的磁場核心入口時,發現自己在狹小的密閉空間會不由自主地引發恐慌,觸發主動反應。
Q 還有哪些醫療手法可能觸發PTSD呢 ɿ(。・ɜ・)ɾ ?
A 即使是用意良善的醫療介入手法,也可能因為某些特徵觸發脆弱感和神經覺的反應。包括對精神疾病患者進行強迫性的身體束縛、壓制病患進行麻醉、要求病患被迫待在公共空間、眼鏡或衣物被拿走,甚至是醫院的低頻率噪音,都可能使人們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對這些聲音起反應,將生理狀態轉為促進戰鬥/逃跑或關閉的狀態。若想減少觸發的機會可盡量將醫院的低頻聲轉變為靜音,如此一來神經系統較不會在低頻音的狀況下啟動威脅反應,或者是提供時間規畫表讓病患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因為神經系統喜歡可預測的事物。
在和有創傷經驗的患者工作時,治療師應該引導患者能夠慶幸自己身體所做出的反應,雖然該反應可能會限制他們在社交活動中的能力,但也是因為這些反應使得他們得以活下來,並減少某些傷害。神經系統會試圖做出正確的事,來幫助我們存活,因此我們需要尊重身體的反應,若是一昧地對神經系統的反應帶有苛刻的評價,身體就會自動產生防禦及不安全狀態,如使一來更加不利於治療過程的進行。
Q 如何進行成功的治療呢 ɿ(。・ɜ・)ɾ?
A 治療成功的關鍵在於「安全感」。要加強病患的安全感,治療師可以建構適當的環境,例如去除環境內的低頻聲音,加入輕柔的音樂或是有抑揚頓挫的人聲,提供安撫的效果,也使患者放心進入安全的狀態。當治療師瞭解病患的神經覺,就能更深入瞭解如何治療病患。
如果人在恐懼中進入非主動狀態,生理上運用的是古老的神經迴路,使得我們陷入難以促進社交互動與安全的狀態,個人也會因此發展出不同的故事來闡述為甚麼不想從事社交、不願信任他人…等,他們的敘事提供了自己不去愛、不去信任抑或是不願參與的理由,有些遭遇過創傷史的個案可能會將治療師視為一種危險。
Q 治療師如何讓個案脫離防禦與合理化的迴圈呢 ɿ(。・ɜ・)ɾ?
A 治療師需要賦予力量來讓個案相信自己可以操控局面,並感覺到安全,一旦個案感覺到安全,他的生理狀態就會隨之改變,治療策略也能有效率地進行。
波吉斯博士的聽音計畫主要是設計來降低聽覺超敏反應、改善聽覺處理過程、安撫生理狀態、支持社會參與的聽音介入手法。其主要進行方式是觸發神經迴路去偵測抑揚頓挫,增加給中耳肌的神經壓力,進而降低背景聲並改善理解人聲的能力,語言發展也可能隨之改善。在這個計畫療程研究中,有聽覺超敏現象的參與者經過這種手法介入後,便不再有聽覺超敏的現象,社會參與行為也因此進步了。
Q 音樂療法的效用是甚麼呢 ɿ(。・ɜ・)ɾ?
A 在呼氣階段,有髓鞘迷走神經對心臟的效應會增加,因此唱歌或吹管樂能帶來較平靜的生理狀態。唱歌時也會透過聆聽來增加中耳肌的神經張力、運用咽喉肌進行神經調節功能、甚至透過顏面神經與三叉神經來運用嘴部及臉部肌肉,合唱或吹管樂器也是進行社會參與系統的好方法。
Where words fail, music speaks.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0 意見: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