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NEW?
Loading...

正念冥想與催眠的共通之處 | 術式拆解



2021年演化心理治療大會,Michael Yapko,薩德博士40年的同事,也是知名的催眠心理師有數場演講。第一場就打中我,以他的新書,Mindfulness and Hypnosis: The Power of Suggestion to Transform Experience,在採訪許多位正念冥想的老師與練習之後,結合自身對催眠的功力,點出數個催眠與正念之間相似,或是看似相對,但仍有異曲同工之處。對於李醫師自己,在整合不同取向的治療,大有幫助。

 

共同點:都是身心練習的方法,設計來促進心智容量、影響身體的機能、症狀。在互動的過程,介由邀請/引導/暗示所產生的現象。這個互動可能是人與人的互動,或是進入WEB3.0的時代,許多是人機的互動。許多人會利用像是NetflixYoutubeApp上面錄製好的內容,隨時隨地可以做幾分鐘的練習。藉由促進練習者的專注,進而催化知覺有意義/意識的轉變。是催眠與正念的基礎。意識上的轉變,有可能催化,有意義的自我反思、更多的自我覺察、更深厚的慈悲

 

看似相異之處:

催眠:目標導向-有意圖的將意識指向特定方向- Attention with intention

 

正念:在參加華人正念減壓中心,胡君梅老師的練習,老師提醒我們,不要帶著特定想要達成的目標。如果發生了我們想要的,就是 剛好,可以視為一個對健康有幫助的練習就好。但是人們也常會有某種理由,來學習正念冥想。想要睡得好、想要更專注、想要減少壓力。Attention without intention .

 

仍有異曲同工之處:

常常一個人所做的,與這個人認為自己所做的,與描述自己所做的,這三者之間會有巨大的差別。雄哥也曾經引用(對飲成三人)來做比喻。自己認為的自己,別人眼中的自己,真實的自己,可能都會些差別。在採訪過程中,許多正念的老師認為自己的引導,沒有暗示或是建議的元素,但是Yapko則認為,正念與催眠不可避免的,同時有暗示/建議(suggestion)的元素,個人反應則對同樣的建議有所不同。

 

透過建議,利用解離

解離同時是催眠與正念的驅動力(driving force) 現實變得沒有那麼現實,可以有空間來溝通。當眼睛閉上,開始專注,有些特別的現象發生,感受的邊界開始鬆動。人們可以透過主觀的經驗來探索,對於時間、空間、身體、意義上的覺知,都有可以塑造的可能。解離是一種分隔、劃分(compartmentalize)的能力。將整個經驗拆解成一些部分,聚焦在其中一個部分,而排除/近乎排除其他部分。這是一種專注的力量、選擇性注意力。解離產生於注意力的轉移,包含認知與感受上的分離。當我們建議對方專注在某些特定的刺激上,Yapko認為,我們是直接或是間接地在建議某種程度上的解離。保持對於此時此刻的覺知,會有所助益的其中一個理由,是促發了健康、自然的解離,讓生活中的噪音退到背景之中,由舒服的呼吸,啟動內隱的自我建議:我不等於發生在那裏的事情,我可以選擇我想關注的。能夠與自己的想法、與自己的內在經驗分離的能力,是發生轉變必要的元素之一。每一種治療介入方式,都有某些程度上的結合了解離與連結。例如我們邀請對方,專注在接納(acceptance),也就是在建議對方可以跟拒絕(deny)有些分離。當邀請對方專注在慈悲(compassion),也是在建議對方可以跟批評有些分離。

 

是催眠或正念,引導的內容有療效嗎?

可以透過建議來建立(期待),而不必一直著眼在(問題)。可以透過建議,來與痛苦的過去保持距離,或是不用一頭陷入會引發焦慮的未來。所以催眠或是正念,就治療了人們嗎?Yapko認為沒有,但是治療發生在經驗之中,在來談者經由建議,而轉移,而產生的新連結,沉浸在新的可能性之中,這其中蘊藏治療的可能性。在陳豐偉醫師的科普文章中看見,去年英國有七百多萬人有服用身心科藥物。藥物當然不會改變困難的現狀,但是可能協助人們可以在辛苦一天後,晚上好好睡一覺,打起精神繼續面對挑戰。同樣的問題套用在部分藥物的應用上,可能也是相同的道理。

 

What you focus on defines the quality of your experience

當邀請來談者注意呼吸,這個時候呼吸的快慢,氣流的大小,從鼻腔/口腔空氣的流動,吸入的是到胸或是腹部。這些大量的資訊,會過濾其他的訊息,讓我們可以<專注在當下>當邀請來談者專注在內在經驗時,內容則根據聚焦的位置,而有不同的技巧來執行。正念飲食,將注意放在口中,食物的質地和味道。如果要更與情緒在一起(emotionally present),將注意力放在情緒,對於不同的影像或是想法,所浮現出來的反應。如果要與疼痛保持正念的關係,則可以試著追蹤,身體感官感受的變化、位置、強度。注意我們如何來建議,何時使用建議,以及使用建議的方法,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應用。

 

Everyone can be Neo.

在駭客任務第四集(以下微劇透),有一句話深深的刻在心中。那就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是Neo。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了解並且運用解離,讓這樣有力的的工具,可以透過我們意志選擇使用。我們都可以是自己的Neo,也可以活出自己版本的Neo

 

Process相似 Content Goal有所不同

0 意見: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