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創傷到復原>書中,作者赫曼教授建議可以將身體化疾患(現在更名為: 身體症狀疾患)、邊緣性人格疾患和解離性人格疾患,視為複雜型創傷後壓力症的變體,都是源於患者對於創傷環境的生存適應過程。這幾周參加研討會,從台大黃偉烈醫師、高醫大林宜美教授,分享自律神經評估身體症狀疾患、腦波神經回饋用在憂鬱症的主題有些收穫。
身體症狀疾患-自律神經失去平衡
黃醫師研討會中分享身體症狀疾患(somatic
symptom and related disorder) 與自律神經的關聯性。在他的研究中,身體症狀疾患患者的LF/HF(交感/副交感神經平衡),TP(總功率)為低於正常人。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在男性患者中,憂鬱與HF(副交感神經活性)的關係,比與身體症狀嚴重度相關性來的高。這樣的現象,與身體症狀疾患診斷準則以前是從<排除>其他身體因素來看,到現在(DSM- 5)納入考慮情緒(對於健康或症狀一直高度焦慮)、想法(病人持續且不成比例地擔心其症狀的嚴重性)、行為(為了這些症狀或擔心健康問題而投入過多的時間和精力)的層面的做診斷,我想是很好的提醒(可能主訴是身體不適,但是要多注意心理層面)。
檢測自律神經的結果 |
測量自律神經的結果 - 畫面取自舒壓儀 Eureka |
進一步看看:憂鬱可能的自律神經狀態
要注意在不同症狀的憂鬱症患者、不同共病、不同年齡、不同測量狀態,自律神經所呈現的變化都不盡相同。以下摘自回顧文獻。
· Kemp(2012)在沒有使用藥物的憂鬱症患者,其中有的合併焦慮、恐慌或創傷後壓力症,發現在憂鬱合併焦慮症者RMSSD(副交感活性)、HF顯著下降。
· Shinba(2013)一樣評估沒有藥物治療的憂鬱症患者,測量認知測驗時的自律神經,發現HF power 和 LF/HF 增加。
· Wang(2013)測量24小時自律神經,發現SDNN(自律神經活性)、RMSSD、HF在憂鬱患者顯著降低,LF/HF與憂鬱症程度呈現正相關。
· Kemp(2014)發現在憂鬱症合併有好事也不能感受到正面的情緒者,與無合併此症狀者相比,RMSSD較低。
· Ha(2015)在老年憂鬱症患者(年齡大於60歲),發現LF、HF、TP、SDNN、RMSSD減少。
自律神經反應不盡相同-治療怎麼做
如果你跟我一樣,看完這些不完全一致的資料頭有點暈。好消息是,我從高醫大林宜美教授的故事,學到了方法。她分享幾年前,剛回國開始做研究時,參考國外研究者,認為憂鬱症患者有兩側前額alpha波不對稱,可以以此做訓練。結果研究出來,在參與研究的患者中,沒有得到類似的結果。後來進一步去詢問,原來該學者認為只有在無法感受到快樂的憂鬱症患者,比較會有這個情況。後續林教授的研究,就先從憂鬱症患者,評估是否會有此現象開始,如果有才進行相關的訓練。
回到臨床工作上,也試過對有身體症狀疾患/憂鬱症診友,測量自律神經。有些的確可以看到一些與常模不同,也的確有人沒有不同。透過林教授的經驗,我想這樣評估的意義,是後續針對測量起來與常模有所不同者,可以從自律神經變化/相關練習,對治療有所幫助。其他人可能還需要再找看看,有沒有其他適合評估的方法。期待透過方法不斷的進步,都能夠找到適合每個人的方式。
參考資料:
· Measures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Individuals
With Somatic Symptom Disorder (2017)
· A literature review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depressive and bipolar disorders (2016) Australian &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
0 意見: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