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NEW?
Loading...

如何避免讓孩子成為尋找診斷的代罪羔羊

黃暄文 諮商心理師&藝術治療師

當孩子有問題?面對問題只有『找診斷』才是解決方式?


偶然在電視劇中,看到一對父母帶著孩子求診的狀況。主要的狀況是:孩子不想上學.在學習上一直出現成績低落,做事忘東忘西,溝通互動也常出現分心,注意力無法集中的問題.經老師轉介,希望心理醫師評估他們的孩子是否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狀況。劇中我注意到父母親之間與孩子微妙的互動:關於孩子的問題,一開始是由父親開始講述,對於孩子的狀況,父親直接判斷是孩子本身懶散造成.母親不同意父親的說法,她發現孩子符合注意力缺失診斷標準,希望心理醫師能給予孩子藥物治療來解決問題.在醫師邀請孩子說說自己的狀況的過程中,孩子邊說邊看著父母,對於述說自己的經驗與感受,需要得到父母的認同才敢表達.我不禁在思考,姑且不問是否有診斷,這樣一個退縮的孩子是怎麼被形塑的





當孩子出現狀況時,我們很習慣的就會先找問題在哪?既然是孩子出現了狀況,那當然是孩子有問題?自然而然地我們會把焦點放在孩子身上,拿起放大鏡,仔細尋找到底問題出在哪.如果找不到,或是不太確定,我們會找資料或詢問專家來背書.目標非常明確:幫助有狀況的孩子,找出『他/她的問題』然後給予診斷.這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能確實解決問題嗎?能幫助到孩子嗎?小問題可能可以,但是大如『拒學』或『懼學』這種長時間累積下來的複雜狀況,這樣的問題解決模式常會搞的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孩子和家長越來越疲憊,關係也越來越差.當這樣的狀況發生時,或許我們可以問問自己,面對問題為什麼我們習慣性需要解答?這樣的問題尋找過程,是否會有副作用?


整體性的觀點看問題-看見人(孩子) 比看見問題重要


面對問題,如果太聚焦於問題本身上,很容易迷失在其中而無法看見問題整體樣貌,進而一再重複在同樣的困境中.上述案例中,父親將問題歸因為懶散,母親將問題診斷為注意力缺失.他們的孩子,沈浸在他們的主觀診斷與不斷尋找問題答案的過程中而迷失了自己.成長中的孩子自我意象也不斷的在累積確立,很容易被父母負向思維影響而挫折,相信自己是無力的有問題的.若我們能以整體觀點來看孩子的問題,就能發現問題主體應該是家庭問題而非個體.也因此我們就不會執著在單一一個人身上找問題或找答案,這樣也就能避免造就孩子的挫折認同的形成.


找問題答案卻找出問題孩子來?勿讓孩子成為找問題的代罪羔羊


人是活生生的生命體,如果為了尋找孩子問題的解答而長期忽略了經營和孩子的關係和傾聽孩子的心聲,或許當你找到了問題答案(診斷)的同時,你也失去了孩子.孩子的成長需求從來就『不是診斷』而是『陪伴與了解』.上述案例,家長積極的尋找診斷,連帶的讓孩子也相信自己真的有病,需要一個診斷自己才能夠獲得幫助.在這樣的過程當中,孩子一旦被貼上了我有問題的無能標籤,問題終將日漸演化成『診斷』.最後想提醒父母,只想幫孩子貼上診斷標籤 而忽略了和孩子相處的本質是本末倒置的教養方式.原本很小的一個問題可能因為父母只看見問題,看不見孩子而變成了大問題,在陪伴孩子面對問題時我們應該更謹慎小心;若是遇到一再重複的困境,或許在尋求診斷的同時也可以檢視自己,重拾與孩子的關係,勿讓孩子成為找問題的代罪羔羊.

診所活動:


二月:

「我孩子沒問題!為什麼學校要我孩子看醫生?」講座


讓孩子有更快樂的學校生活

三月:

呼吸。放鬆。增能呼吸放鬆增能landing


藝術療育工作坊:2017/3/43/254/155/6pm2:15-4:45


最美的安排小藝術大當下療育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