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NEW?
Loading...

明明聽到對不起,為什麼還是很生氣? | 吳姝俐 諮商心理師

 

Photo by Anastasiia Krutota on Unsplash

       這段時間大眾最熟知的新聞就是王姓藝人離婚風波,因為夫妻離婚撕破臉,各自在社群網站發表聲明,藝人爸爸出面指控媳婦,最後藝人才在輿論當中以道歉收場。一個人認錯的態度與家庭教養的關係往往有很大的影響,父母與照顧者的行為對於孩子而言就是最直接的模仿。

 

從事件看家庭教養觀念

  當藝人的妻子發文指控他對婚姻不忠,王姓藝人一開始的回應不是道歉,是讓爸爸出來發文替他澄清一切,爸爸的文章內容完全否認自己兒子有任何錯誤,反而是譴責媳婦來替兒子說話。事件當中所呈現的親子互動與家庭教養,都顯示當父母面對犯錯時,如果第一時間選擇推卸責任,孩子也會學到用外歸(把錯推給他人或環境)的方式來逃避自己的錯誤。當孩子無法回到自己的身上去思考真正要承擔的責任是什麼,除了容易讓關係在衝突中而破裂,也失去了讓自己能夠更加進步的機會。

 

為什麼道歉了還是令人不舒服?

  認錯通常需要兩種條件:一是認知到自己的行為已經帶給他人不舒服的感覺,二是願意承擔後果的態度。姝俐心理師認為道歉只是一種表面的行為,真正重要的是如何讓孩子理解自己所做的每件事,都會對身旁的人帶來不同的感受,比起說句對不起,更重要的其實是去真正照顧到別人的情感。在王姓藝人的事件當中,雖然最後他道歉了,但他的道歉當中,因為忽略掉妻子真正需要被照顧的情緒,也沒有拿出自己想要解釋或說明問題核心的態度,這種沒有真正承擔責任的道歉,反而會激起對方更多的憤怒及不舒服,對解決關係衝突也毫無助益。

 

承擔責任與家庭成員互動

        如何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帶給別人不舒服並且承擔責任呢?孩子對於同理心的認識來自於父母及主要照顧者,傳統的大男人主義或過度強勢的管教觀念,都會讓孩子學習到自己是可以以命令別人的方式,或者更激進強勢的手段來得到自己所想要的東西,這樣的模仿學習,就會讓孩子較少有機會去真正感受別人的情緒,也就不會意識到自己如果冒犯到別人,需要承擔什麼責任,即便父母與照顧者沒有真正與孩子談到如何面對犯錯,但照顧者以什麼樣的態度和他人相處、互動,孩子其實一點一滴看在眼裡,並且從中模仿學習。

 

如何面對孩子犯錯後否認

  並非所有的孩子都會學習到父母的強勢行為,有些孩子反而會在強勢的教養方式當中學習到逃避的生存法則,在實務工作當中,姝俐心理師也會碰到自己犯錯就馬上否認的孩子,面對錯誤就否認的孩子會有這種行為模式,往往來自於嚴厲的父母親及照顧者,舉例來說,如果犯錯就要遭受懲罰,孩子先否認自己錯誤,當然就可以先避開懲罰,所以孩子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會形成否認的心理防衛機制。家長會疑惑,為什麼懲罰都執行了,孩子還是會繼續犯錯或者不承認自己所犯的錯呢?要改善孩子否認的行為,問題不在於「加重懲罰」,而是回頭去思考孩子不敢說真話的原因,面對這些孩子,不妨用一個最簡單的同理心去理解這些孩子,在會談當中,姝俐心理師會對孩子說:「好像你很怕承認了是不是會被懲罰,所以你害怕講出真話。」往往在說出孩子內在心聲的時候,孩子都會有所轉變,心理師會去理解為什麼孩子不想說真話的背後原因,同時去同理孩子犯錯後又為了保護自己而否認的辛苦。許多父母親往往會在「理解孩子否認」這件事情感到困惑,因為否認好像就是一個需要導正的行為,怎麼會反而去理解呢?其實孩子一直都知道否認或說謊是不對的行為,但他們所形成的生存法則就是這樣,為了先避開懲罰所以否認或說謊,這樣的習慣,卻也因此無法學習面對犯錯與承擔責任,孩子如果習慣否認或說謊,其實反而是在提醒父母親或照顧者去重新思考懲罰的意義。

 

當孩子面對父母親的秘密

        如果孩子表達他發現父母親在婚姻當中出軌或外遇,不管孩子的立場是站在哪一方,孩子的內心其實都是愛父母親的,當遇到這種狀況,姝俐心理師的處理方式是先同理孩子:「所以你是很心疼其中一方被蒙在鼓裡,還有那種被背叛的感覺。」再來就會是理解孩子保守這個沉重的祕密的辛苦,不管最後孩子表達自己選擇站在父母親的哪一邊,心理師在諮商的工作方向就會是從同理孩子的情緒出發,協助孩子安頓好自己的情緒。有些父母親可能為了孩子選擇不離婚,可是孩子們其實都看的見夫妻間的互動方式與衝突,在諮商會談當中,心理師主要會協助孩子去看見父母親彼此間的難處,陪伴孩子面對自己真實的想法與情緒。伴侶之間的感情只有當事人最清楚,如何協助孩子跳脫大人之間的情感紛擾,並且找到安頓自己情緒的方式,才是諮商當中最重要的工作。

    有時候在諮商中孩子會刻意提出父母親犯的錯誤或做不好的地方,姝俐心理師認為這可以當作工作的依據,例如:為什麼孩子要在這個時候去指責父母?他的貶低又是為了什麼?孩子內心覺得父母親表裡不一嗎姝俐心理師會從這些部份去理解孩子的背後動機,才有辦法協助孩子安頓心裡面對於父母親的情緒。

 

回到愛的核心

  只要是人難免都會犯錯,真正可以改善孩子行為的方式往往不是懲罰,而是父母親或主要照顧者那種「我願意接納你」的態度,父母親或照顧者若能讓孩子先感受到接納,孩子也會接受自己的不足或錯誤,然後相信自己依舊值得被愛,在接納氛圍當中,慢慢建立起面對自己犯錯與負責的態度。當孩子長期面對犯錯呈現否認的心理機轉,同時也是主要照顧者需要思考與調整孩子的教養方式的提醒。父母親或照顧者要改變自己的教養風格並非易事,但相信在雙方給予彼此時間,重新調整家庭規則,孩子會在接納氛圍下,更加勇敢去面對自己所犯下的錯誤,畢竟,從自己錯誤的經驗所學習到經驗,往往都是更加可貴的經驗。比起一句對不起,在關係中更重要的是看見彼此內心渴望被照顧的部分,危機很多時候也是轉機,從衝突當中給予彼此修正與調整的機會,相信關係能夠擁有更多的支持與力量。

文字整理:張芷菱

0 意見: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