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 EMDR、SE、阿德勒、DBT、SMART、PPN、TF-CBT、基模療法、TRE、薩提爾、藝術治療、音樂治療及頭薦骨,配合經顱磁刺激TMS與藥物,提供貼近個人需求的整合資源,療癒創傷。

WHAT'S NEW?
Loading...

失去親人出現幻覺多常見?

 

約60%的人會感覺到逝者

聽覺:52% (對話)

存在感(Sense of Presence) :39.7%

觸覺:28%

感到被觸摸,常見於晚上剛睡醒

視覺:20%

嗅覺:15%聞到逝者特有氣味(如菸、香水)

Roger Solomon 老師:所愛之人過世有時候可以繼續對話,是常見、正常、有連結感。有時候如果關係是充滿創傷的,過世的人還存在就不見得是好事。


與去世的親人持續連結 注意是好是壞

持續連結的定義:與已故者持續存在的內在關係

可能帶來慰藉與連結感:

💞喚起逝者的美好回憶
💞感受到逝者就在身邊
💞有機會表達未說出口的話語
💞感受到逝者仍在關心自己


可能帶來痛苦與悲傷:

💕凸顯逝者分離的痛苦,強調了失去的事實
💕類似創傷後壓力的症狀
💕自責、愧疚、恐懼
💕特別在自殺者遺族

Roger Solomon老師透過EMDR處理依附創傷與悲傷治療,協助調適痛苦,過渡到帶來慰藉的持續性連結。


延長性哀傷障礙、憂鬱症、PTSD會一起出現嗎?


延長性哀傷障礙(PGD)共病率

重度憂鬱症:55-63%

PTSD:10%-16%

症狀軌跡
1. 有復原力者(81.5%):PGD、PTSD及憂鬱症狀輕微。

2. 恢復型(14.1%):初期症狀中度,隨時間改善,但憂鬱可能持續至喪親後18個月。

3. 慢性化(4.5%):長期高強度PGD/憂鬱,且PTSD在13-18個月間發作,為最嚴重的共病型態。

4. 創傷為主:因為暴力事件而喪失親友,PTSD比PGD先出現

治療架構-與創傷治療類似

1. 穩定:調節哀傷情緒

2. 創傷處理:以EMDR或其他方式協助創傷記憶重新整合

3. 意義重建:建構一個親友不在的新世界觀


令人痛苦的亡者臨在經驗怎麼辦?

對痛苦根源的理解

1. 與逝者的未竟事宜:如關係中的愧疚、怨恨、遺憾、恐懼或憤怒

2. 觸發原本的精神疾患:創傷、物質濫用

3. 社會污名化:擔心自己或被別人當作「瘋了」

4. 文化禁忌:英國和西班牙將臨在經驗視為禁忌

介入方法 - 正常化、探索、悲傷心理治療

正常化:將臨在經驗視為悲傷中的自然過程

探索:與逝者的關係、未竟事宜、宗教、當下的經驗

悲傷心理治療:參考不同的悲傷模型,否認失去逝者的事實可能與臨在經驗有關。

0 意見: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