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傷心理治療中,"整合"和"慈悲"是重要的概念,它們影響人們面對自身痛苦的方式。整合與心理的平衡和連貫(coherence)有關,而慈悲則是對自己及他人痛苦的理解與回應。
整合:平衡的力量 (Dan Siegel的演講筆記)
整合意味著差異化與連結的平衡。這可以簡單地比喻為左腳和右腳協調地運作,促進穩定的前行。左腳和右腳是不同的腳(差異化),但是兩隻腳不是互斥,而是透過合作,我們可以跑步、可以跳舞。
如果心理缺乏整合,可能會表現為僵化或混亂。Rigidity(僵化)有時會因過低或過高的激發而出現,阻礙人們面對新情境或改變自身反應的能力。在創傷的情境中,這種僵化可能特別強烈,導致人們在面對威脅時失去彈性。
Marty
Teicher提出四種方式來評估大腦的整合,強調創傷對於"連結組(connectome)"的影響,表明創傷會損害大腦中不同區域之間的聯繫。Ruth Lanius演講,創傷中原本負責定位現在的前DMN功能受影響,剩下定向過去和未來的後DMN作用,因此在創傷中感覺就像是經驗正在現在發生。
正念是促進整合的重要工具之一。Dan Siegel指出,正念練習包含三個關鍵元素:集中注意力、打開意識、以及在意圖中建立善意。這些要素有助於人們逐漸在生活中找到更穩定的平衡,並以更開放與友善的態度面對自己的內心經驗。
集中注意力:這指的是將你的注意力聚焦在某個特定的對象上,比如呼吸、某個身體部位的感覺,或者你正在做的任務。透過練習,可以更專注於當下。
打開意識:這指的是擴大你的注意範圍,去接納周圍環境和內心的各種經驗。保持開放的態度,觀察自己當下的想法、感受和感覺,而不去批判或抗拒它們。
在意圖中建立善意:有意識地在自己的想法和行為中培養善意和關懷的態度。有意圖地帶入一種友善和慈悲的心態,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這樣有助於在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時,以更加溫和和接納的方式處理問題,進而增強心理的韌性和穩定感。
慈悲:理解與行動的動力 (Paul Gilbert演講筆記)
慈悲是為了體驗痛苦和有知覺的心智
與慈悲有關的同理心根植於「舊腦」中,它源自於哺乳動物的大腦功能,與依附系統有關。但最核心的是,它代表著對痛苦的敏感度以及對自己與他人需求的認識,並且帶有減輕和防止未來痛苦的承諾。因此,同理心有兩個部分:一是對痛苦的敏感度,能夠接觸到痛苦;二是有一種動機去採取行動,減輕並預防未來的痛苦。
慈悲的核心:勇氣、智慧、承諾
慈悲並非僅僅是同理,它需要具備勇氣去面對自己的痛苦,以及智慧來選擇如何最有效地幫助自己或他人。這種動機在處理創傷和恐懼時尤為重要,因為創傷常常伴隨著強烈的羞恥感與自我批評,這些情感會阻礙個體走出痛苦,影響心理的康復。
從關懷(caring)到慈悲
慈悲多了,認知型覺察、具同理心的覺察、以及有意識的行為目標。(Knowing awareness, empathic awareness, knowing intentionality.)
同理心和同理心聚焦療法,針對三個非常重要的領域工作。首先是生理層面,幫助情感調節;其次是心理層面,幫助發展自我同理心;最後是社交層面,與社交安全感和聯繫感相關。
同理心不僅僅是一種認知,它也不是一種情感,它是一種心態。
同理心聚焦療法提供了一個機會,可以培養不同的動機,即關懷和同理心的動機,發展一個安全的心理狀態,透過安全的社交聯繫來建立安全感,並且幫助調節情緒,去除內心的羞恥感。
同理心聚焦療法能夠創造一種能夠面對自己內心創傷的心理狀態,能夠以同理心的視角來面對創傷故事,並透過這種視角來處理痛苦與苦難的故事。這種療法的好處在於,我們需要學會留在自己的心中,才能夠幫助自己。
Paul
Gilbert 開發的「社會心態理論」(Social Mentality Theory)是同理心聚焦療法的核心。這個理論強調了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是如何通過社會交往來生存的,並且我們的大腦具備高度進化的機制來幫助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找到安全感和支持性關係。
同理心聚焦療法特別關注兩種主要的社會動機:競爭心態和關懷心態。
當我們處於競爭狀態時,我們往往會進行社會比較、保護地位並高度敏感於屈辱。而關懷心態則相反,它與創造安全感和聯繫感有關,這種心態根植於不同的大腦系統、不同的基因表達和社會環境。
「三圈模型」(Three Circles Model)
是同理心聚焦療法中來理解我們的情感世界的工具。
這個模型將我們的動機系統與相應的情感聯繫起來。動機驅動著我們的行為,情感則幫助動機達成其目標。因此,我們擁有一整套應對威脅的情感,例如恐懼、憤怒、厭惡、羞恥和悲傷。我們還有一套驅動我們去追求和獲取目標的情感,這被稱為驅動系統。此外,我們還有一組促進滿足感、安全感、平靜感和放鬆感的情感,這就是撫慰系統。
根據同理心聚焦療法,所有的心理痛苦症狀都是由於我們使用了物理性的「獲得安全」策略來應對社會威脅,而解決社會威脅需要的是同理心和聯繫感。
我們需要根據關懷心態,將我們的人際創傷治療根植於關係和依附系統。同理心聚焦療法高度依附於依附理論,依附理論的核心功能是提供「安全基礎」和「安全避風港」。這意味著,我們應當可以依賴我們的依附對象提供安全感,使我們能夠出去探索、冒險,並在遇到挑戰時回到這個安全的基礎。當我們感到受威脅時,我們應該能夠回到這個安全的避風港來尋求安慰、安定和支持。
我們需要一個能夠促進聯繫和安慰的心態,一個能夠向他人伸出援手並說「我需要幫助,我很痛苦」的心態。這種心理狀態能夠幫助我們感覺不再被羞辱,並且能夠感受到自己值得被愛、被照顧的價值感。我們也需要一個能夠利用內部的記憶和表示來幫助我們處理這些情緒的心態,即使那些曾經提供支持的人已經不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的心理需要觸發這些神經生理反應,讓我們能夠從情感和生理層面得到撫慰。
我們需要一個基於關懷的算法,一個使用催產素、加壓素和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的算法,並觸發迷走神經來創造神經迴路,這樣我們就能建立一個「如果 A,則 B」的生理反應。當孩子感到不安時,算法會自動觸發一種連接感和溫暖感。
尤其是當創傷伴隨著羞恥和自責時,這些情感會阻止他們進行哀悼。因為當他們認為這一切都是自己的錯時,如何能夠為自己所經歷的一切感到悲痛呢?這就是同情,這種情感是通向同理心的關鍵,但有時會陷入自憐的狀態,阻礙了我們真正進入哀悼過程。
同理心聚焦療法中,發展六項能力:
1. 關懷的動機:這是最重要的一點,我們在創造一種不同的動機狀態,一種想要關懷的心態。當然,創傷化的心靈往往會覺得自己不配得到關懷,只配受到懲罰。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花大量時間來處理案主對同理心的恐懼和阻礙,這一過程需要溫和而持續地進行,並通過心理教育來幫助他們意識到這不是他們的錯。
2. 對痛苦的敏感度。
3. 忍受痛苦的能力。
4. 同情心。
5. 共情能力。
6. 不批判的態度。
目標是幫助案主建立一個能夠接納苦難的心理狀態,讓他們能夠留在自己的情緒中,而身體也能夠在生理上支持這個過程,擴大其情緒的耐受窗口,讓他們能夠逐漸應對痛苦。當他們感受到自己情緒的湧現,並且能夠體驗這些情緒而不被其淹沒時,我們的治療目標就開始實現了。
同理心的三種流動方式:
1. 關心他人。
2. 允許他人進入自己的生活來關心自己。
3. 自我關懷。
整合與慈悲的交匯
Dan
Siegel認為
"慈悲是整合的具體表現"。當我們能夠以慈悲的眼光來看待自己與他人,我們的心理變得更加整合,我們的人際關係也因此變得更有深度與溫暖。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面對困難的力量,幫助我們走過最艱難的時刻,重新建立心理的穩定和平衡。
0 意見: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