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NEW?
Loading...

<創傷會遺傳>讀後感 - 意外的生命,預期中的愛

 

李醫師參加出生與出生前心理學訓練,Charisse老師的一句話:媽媽還沒有準備好要迎接孩子,孩子還是自己渡過困難,來到了世界。我自己做了一點延伸。媽媽還沒有預備好要照顧孩子,孩子還是自己克服困難,長大成人。

 

以下為同事芷菱閱讀<創傷會遺傳>寫下的心得,帶有一點自我揭露。我欣賞她帶著勇氣來面對自己的經驗,也感謝她願意分享自己的經驗。

 

**請留意是否可能會觸發相關經驗**

--------------------------------------------------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心理學家 阿德勒

 

嬰兒在媽媽肚子裡時,就與媽媽的情緒連結著,在呱呱墜地的那一刻開始,終於可以透過小小的眼珠看世界。首先他們映入眼簾的就是父母,接下來與父母一同生活,經歷學習走路、上學、迎來人生中第一個挫折,也共享不同的成就和喜悅,因此我們與父母產生極為深厚的連結。每個人的言行舉止、個人特質或是自我意識,看似創造出不同且精彩的生命故事,實際上卻是深深地被原生家庭所影響,潛意識的複製了上一代的經驗,從古至今社會上就流傳著一句話:「孩子就是父母的借鏡。」

 

在閱讀這個篇章時,我感覺到了—「熟悉」。

 

個案強的姊姊珍在他幾個月大時,騎腳踏車出車禍過世了,此後家人們將這件事埋藏在心中絕口不提。當強的女兒珍妮出生後,珍妮從椅子上摔下來,那讓他從那刻起無法正常生活,每天以淚洗面並想要自殺,於是他來找博士進行治療。

 

某天治療時強重複說著:「我覺得死的應該是我,不是珍。」強將珍妮的出生視為姊姊珍的復活,珍妮從椅子上摔落代表了珍的意外,也象徵著他在童年時期被母親忽略與丟棄。

 

長大後強在與大哥聊天時,發現了當時媽媽原本只想要四個小孩,而強就是不小心多出來的第五個,幾個月後珍死了,最終留下來的孩子一樣是四個,但並不是媽媽內心所期待的那四個小孩……。

 

不被期待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經常被忽視。研究指出寶寶與父母早期的互動,對未來發展、依附關係或是心理健康帶來很大的影響,就像案例中的強一樣,在嬰兒時期,他沒有得到與父母之間理想的交流,於是長大後,他們不曉得該做甚麼、該怎麼做,也許行動了,卻又得不到回應,這讓他們隨時感覺到消失與墮落,容易變得多疑、焦慮、悲觀以及不信任人。

 

「其實你是個意外,原本沒有要把你生出來。」在看強的故事時,讓我腦海中突然飄出這麼一句話,也讓我想起原來自己也曾經在小時候聽媽媽說過這句話,忘記當時是開玩笑或是什麼樣的語氣了,這句話似乎也默默的烙印在我心中,小時候偶爾會想著:「哦!原來我是多餘的嗎?」但這個疑問的解答對於還是孩子的我太過可怕,總想著如果媽媽回答「對」該怎麼辦,我應該離家出走還是去哪裡流浪嗎,所以始終沒有勇氣問出口,疑惑一直埋藏在我的心中。

 

對於小時候的自己來說,感覺無論如何都不符合父母的期待,而他們也因為忙於工作,童年多數時間都在補習班中度過,回家後也只是吃飯、洗澡、睡覺,沒有太多的情感交流。因此我學會比較,想要在人群中變得更顯眼更突出、擔心自己被瞧不起、也經常在乎自己在別人心中的份量和想法,因此造就了追求完美、缺乏安全感、或是盡全力想符合大家期待的個性。

 

藉由閱讀這篇文章也喚起了我的潛意識,讓我又一次重新回顧自己的生命經驗。我想,現在的我終於有勇氣去探索這個問題的答案了吧!


0 意見: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