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NEW?
Loading...

從衝突到和諧:從誤解到理解的旅程 《忿恨的囚徒:憤怒、敵意與暴力從何而來?》讀後感

 


人們的困擾不是來自事情的本身,

而是來自他們對事情的看法。

古羅馬哲學家愛比克泰德

 

我們的生活中會面臨各種威脅,無論是利刃帶來身體上的疼痛,抑或是口語文字帶來的心理傷害,都會激起我們的反應,大腦會在短時間內自動計算傷害帶來的風險及應對資源的評估,將它們整合起來並擬定適當的應對策略。以下為遭受威脅並應對的其中一例:

 

1:鮑伯是25歲的推銷員,平常個性溫順,待人隨和,但他感到被威脅時就會失去控制,像是妻子詢問他把錢花到哪裡、在街上看到警察時、或者是躺在病床上被醫師與護理師包圍時,都會讓他不知不覺緊張了起來,甚至變得憤怒,並率先發動攻擊……

 

當我們被他人貶低、欺騙的情況下,會激起我們發動戰鬥,期待自由、聲譽及對親密關係和支持的需求都能得到尊重,而每個人對於惱人行為都有自己的定義,且對它們特別敏感,像是容易感覺被污辱、易將玩笑解讀為言語攻擊,或者是經常感到被拒絕、被控制等,若是有過度敏感的狀況,能夠嘗試多種方法來降低症狀,例如服用低劑量的藥物抑制大腦思考、透過心理治療安定內心的安全感,或是使用儀器及正念療法來訓練生理回饋。上述鮑伯的例子即是因為大腦感覺到被冒犯,而觸發另一個層面的情緒反應。當事件發生後、受傷浮現之前,腦海中閃過的想法即為自動化思考,其體現了對事件的解釋,接著經驗到痛苦的感覺,因此當事人會透過口頭報復或是行為報復來回應冒犯者,並激起對方道歉。

 

 

一旦人處於危險之中,以偏概全是適應性的策略,我們可能會將一些容易遭到斷章取義的訊息串聯起來,因此往往得出錯誤結論,而憤怒和其他情緒反應通常取決於以偏概全的解釋,將個人片面定義沿用到非個人的事件或評論,而不是事件本身。以下為類似的情況:

 

例2:奧斯卡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時,一輛大卡車切進他的車道,他腦海裡閃過:「他是在向我炫耀自己可以隨意來擋我的路,我不能輕易放過他。」他先感覺被貶低,接著出現了憤怒的感覺,並決定:「我要給他好看!」於是奧斯卡邊按喇叭邊經過大卡車旁邊,打算臭罵對方一頓,但他發現司機正在和女伴交談,顯然沒有注意到他,這讓他重新定義這次事件,怒氣因此消失。

      

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奧斯卡發現自己容易武斷地將旁人的舉止視為輕視、不尊重,下意識的將片面認定的含義附加到他人行為上,將他人的行為解釋為針對自己,並視他人為敵人。心理治療可以幫助這類人瞭解到自己對於社會形象容易過度關注,並且在治療過程中釐清偏差思維,協助其分析背後的原因和動機,讓案主可以更客觀地冷靜地看待問題,學會在陷入憤怒或焦慮時抓住自己,也為建設性的解決問題和更平靜的生活奠定基礎。

 

 

隨著關係中的相處時間增加,各種摩擦會不斷出現,負面態度也因此逐漸形成,有些時候是漸進的,但有些時候也會有突發劇烈的狀況。且在步入婚姻後,因為在家庭中擔任了多重角色,雙方容易對對方有抱有完美的期望和規則,甚至將自己的行為模式強加在另一半身上,導致爭吵不斷重複上演。以下為婚後雙方發生衝突的例子:

 

3:泰德和凱倫在不經意的邂逅下發展成伴侶關係,雙方深受彼此吸引,也很欣賞對方的個人特質,進而互許終生轉為婚姻關係。起初他們相處得非常融洽,不料在婚後開始互相磨合後,原本看起來美好而討人喜歡的特質,全都成了糟糕且不受歡迎的負面行為,他們在相處過程中不斷對彼此感到失望,甚至演變成衝突……

 

    一項研究表明,怨偶往往會對另一半的行為做出負面性格解釋,也可以說是對配偶以外的人所做的相同行為採取客觀情境解釋,因此當兩人關係種惡化時,會與當初熱戀期的評價正好相反。處於關係高峰的情況下,愛人的任何良好行為會被以偏概全,甚至擴大到所有行為,忽略任何缺陷或令人討厭的特質,因此會產生:「相愛時不管做甚麼關係都很美好,而現在不管做甚麼都會引起另一半的不滿。」類似的想法,導致雙方關係失和。

 

 

當我們能夠察覺自身認知上的意義,意識到自己無意中對別人產生的過度反應是從何而來、瞭解自己是如何在無意間傷害到他人、理解愛與恨轉變之間的差異,就能夠對自己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在與人相處時能夠較理性溝通與同理對方,為生活中的關係奠定良好基礎。


0 意見: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