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NEW?
Loading...

《療癒創傷, 我如何是我: 多重迷走神經的心理治療與應用》讀後心得下--繪製自己的自律神經地圖

 

自律神經地圖包含三種:個人剖面地圖、觸發者與微光地圖以及資源與調節地圖,通常會透過階梯的意象來呈現安全感的轉換。階梯分為三個部分,每部分都代表一種自律神經的狀態,最下層為背側迷走神經,視為階梯的根基,往上攀升會來到中間階層的交感神經,在這一層會充滿各種能量,而最上層為腹側迷走神經,比擬為「家」-最安全的地方。

 

­  繪製自律神經地圖的目的

讓個案用身體詳述反應、信念、情感和行為的方式,以闡明他們從「安全、危險及生命威脅」這三種活躍狀態中看世界的經驗。透過繪製地圖的過程,能夠瞭解個案自律神經系統的實際樣貌,幫助個案知道他們位於哪個自律神經階序上,並建立自主意識的習慣。

 

­  個人剖面地圖

       治療師會先邀請個案完成背側迷走神經和交感神經,因為這是大部分人較熟悉的路徑,接下來會引導個案調整呼吸來恢復能量、提供社交連結系統,讓個案離開背側迷走神經,透過腹側迷走神經的「安全和樂於社交」來收尾,感受從身體核心到每一寸肌膚的感覺。

       當個案完成了每一個欄位,請他們完成兩個句子:「我是」與「這個世界是」,可以呈現他們對各狀態的核心信念,對自己產生新的看法,並邀請個案按照繪製地圖的順序來分享每個部分,治療師可以因此瞭解到個案的身體、行為、信念是如何,並一同感受到狀態的切換,共同發掘在狀態間移動的難處或彈性。

       透過個人剖面地圖可以幫助個案思考哪個狀態最常主導他們的日常生活,學會如何客觀中立的看待自己。治療過程中會被個案所處的階層影響,治療師也能透過地圖評估安全感與風險,瞭解個案處於地圖的何處。



­  觸發者與微光地圖

觸發者被定義為激發交感神經和背側迷走神經的危險線索,而微光則是從腹側迷走神經中出現的安全線索,這張地圖的繪製過程將會聚焦在個案於三種狀態中的經驗,幫助他們學習甚麼會激發特定的狀態切換,也了解到自律神經系統是可預測的。當他們能夠覺察各狀態中的催化因素,將能覺察到自己在各狀態間的移動。

繪製這個地圖的過程會讓個案專注於理解身體、環境和人際關係,發生了甚麼導致自律神經狀態切換,探索「是甚麼帶我到這裡?」。通常會先從觸發者開始繪製,因為這將是帶領個案前來治療的原因,且是最容易辨認的,當交感神經與被側迷走神經繪製完畢後,再探索微光。

幸福並非僅是過著沒有困難的生活,還必須具備能量,多重迷走神經讓我們了解生理和心理福祉之間的關聯,也知道如何辨認危險線索,以及提供安全線索。

 


­  資源與調節地圖

此地圖分為人際互動調節與自我調節,用來幫助個案認識他們的調節模式,瞭解到甚麼行為能讓他們離開交感神經及背側迷走神經,並維持在腹側迷走神經中。

繪製過程也會先讓個案從最熟悉的狀態開始,最後再完成腹側迷走神經的部分。當個案在繪製地圖時,可能發現自己缺乏的人際互動資源,並衡量效益、結果,透過地圖上的資訊探索如何增加資源。

有些人可能會因為找到一些資源而感到滿足,但有些人會發現自己僅有極少的資源感到沮喪,在治療過程後,每個人都能建立無數的資源,並找到適合自己的資源來滿足他們的自律神經系統。

      


當個案熟悉繪製地圖後,他們也會對周遭的人的自律神經狀態感到好奇,能因此更了解自己及他們的行為。一旦我們熟悉這些地圖資源後,階梯的架構就會變成有效的工具,讓個案得以持續練習自律神經覺察,從治療過程中學習用嶄新的方式重塑神經系統。

 

每個人臉上都有記號,是紀錄我們人生軌跡的地圖。

-《電影 奇蹟男孩》

0 意見: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