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NEW?
Loading...

《原來我有自閉症》讀後心得 2-- 像貓一樣需要獨處的空間與時間

 


作者突然發現自己可能有自閉類群障礙症,而確切診斷出自己為高功能自閉症卻使作者解開心結,並愈發理解過去的自己、父親與家人,也開始接納現在的自己。

 

「為什麼有些人想要被診斷?因為這給予了他們人生一個很好的解釋,而且可以跟自己說原來這一切都不是我的錯。」

 

診斷對每個人來說意義都有些不同:作者的醫生覺得診斷是貼標籤,只會使人更無法接受自己、覺得自己與常人不同;但對於作者來說,診斷是解脫、找到根源及歸屬。若是小時候就被診斷,有可能作者會覺得更辛苦,也有可能會放棄努力、難以接納;但在長大之後,身心靈及家庭穩定的狀態下被診斷,作者得到許多正向的回饋,也使得作者可以成為一個自我接納度高的人。我想這是時間點與環境寬容度不一樣,所產生的不同影響。

 

其實心理的症狀、障礙跟生理上的症狀很相像。很多時候我們沒有辦法了解自己的狀態,但當我們被診斷、知道自己屬於某個症狀,便能夠慢慢變通與理解;很多時候我們不了解別人,但當我們知道自己的狀況與別人的需求,就可以慢慢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回應。

 

這本書提供的專業知識也很充足,原先我對自閉症症類群者的了解是他們因著感官敏銳的緣故很容易受到刺激、對許多事物固著、很多人是天才等。直到閱讀後才發現有錯誤的觀點,書中作者也澄清了許多她的障礙,如:

1.        自閉類群障礙症者通常都有臉盲症,因此在社交中更容易受挫。

2.        自閉症分為低功能自閉症,智商為70以下;及高功能自閉症,智商高於70。所以並非自閉症都是天才,且即便智商高但大部分時間自閉症患者都在適應、對抗感官刺激,並與偽裝成正常人搏鬥,很難有餘裕當個天才。

3.        自閉症是家族遺傳,屬於身心障礙而不是疾病,所以無法根治及治療。

4.        社交能力不強但還是有社交需求;且也會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

5.        像貓一樣,需要獨處的空間與時間,通常被打擾的時候會自己離開;但被迫待在不想待的地方、一直捉弄他就會開始攻擊,有時是攻擊他人,但在教育不可攻擊他人的社會中成長,通常會轉為攻擊自己。

6.        非常目標導向,事情做完就會被認為不重視情份的轉身離開。但作者說自己在得知目標達成後眾人會想一起慶祝,便開始學習評估自己狀態是否適合、在不強求自己的狀況下加入慶祝行列。

7.        抓住自閉症的模式,與他們相處沒有想像中難。雖然需要訣竅,但只要像書中作者先生一樣,直接但溫和地說出情緒、感受、希望對方做的行為,如:別人一直找妳聊天是因為孤獨、妳媽這樣是代表很難過、他這樣的意思是因為想你,希望跟你聊天。自閉類群障礙症者了解後在狀況允許下是可以配合的。

 

在了解這些知識後,我思考著DSM的診斷對自閉症患者來說是否公平,畢竟此族群是家族遺傳,不能被改變、治療,也有自己一套生活模式,為什麼要被分類在DSM的病理診斷中呢?查詢資料並與他人討論後,我才明白DSM起初的設立是因著醫師們在看診時遇到的病人繁多,許多不同症狀卻可能都歸屬同一疾患的狀況使醫生們難以有統一的判斷準則,因此作者開始找醫師們訪談、開辯論會,辯論出一個「專家共識的準則」,並列出診斷項目。所以是醫療人員為了工作衍生出的名稱,並非想刻意病理化、歧視患者;這些名稱是在被大眾使用後才開始有了歧視、嘲笑的意圖。且為去病理化,DSMDisorder一詞現在已經不翻成疾患,翻成「障礙」;希望弱化病理的成分,著重於運用藥物協助患者更順利生活(包含可申請保險的福祉),畢竟自閉症因著環境的不友善、知識缺乏導致的誤會,經常伴隨憂鬱、焦慮等共病。

 

 

「人生就像撲克牌遊戲,一開始的牌是隨機的;有人一手好牌最後打輸,有人一手爛牌最後打贏。」

 

這句話是作者用來勉勵自己的話,也是作者是認為自己出生時拿了名叫自閉症的爛牌,但透過許多努力與幸運所以終於過上幸福的人生;因此鼓勵自己及同樣感到出生不公平的人不要放棄,努力創造出獲勝的結局。而我則認為除了自身的努力,整個社會的友善環境是更需要呼籲的!作者在書中提到自己認識的自閉類群障礙者在充足寬容、有愛且不強求、家庭支持系統高的環境中成長,是可以沒有憂鬱症及其他併發症的。所以若我們都可以更友善的對待行為舉止與自己基模不同的人,相信能減輕許多人就醫的需求。


0 意見: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