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作者自述從懷疑爸爸有自閉類群障礙症,到瞭解自身擁有自閉類群障礙症,並愈發理解過去自己、接納現在自己的過程。
市面上有許多專業人士介紹自閉類群障礙症,這些書本雖可以瞭解知識,可帶入感較低、較難了解自閉症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且這些書頗需要全神貫注地閱讀及理解。我自己在了解多樣族群新知時,較希望可以在放鬆、閒暇的時間來了解,若非必要並不會特地閱讀專業書籍;過去我了解的方法大多是透過漫畫《與光同行》、電影《星星的孩子》…等作品,不過最終留下的大多是感動、要尊重這樣多元族群的感想;更深入的了解、如何與他們相處其實還是一知半解。與以前相比,自閉症雖已被社會大眾接納許多,但除非自己的家人是自閉症光譜的一員,否則大眾認識此族群的管道通常應該也與我一樣,是透過娛樂性較高的影視、漫畫作品。
而這本書則綜合了影視作品的有趣、專業書籍的知識,再加上栩栩如生的人生經歷。不僅由作者寫出自己的故事,其實也能從文字間感受到作者的個性、特質。像是當書中的大篇幅是〈童年〉,作者便會把跟童年相關的事件全部放進去;每段內容並沒有什麼連貫,而是作者照著時序想到屬於童年的事情就寫進去。一開始會感覺有些跳躍,但後來也會體悟到這是作者思考的方式、既直接又簡單;不一定要像我讀過的其他自傳有連接性的去詳細描述生長背景、學校環境、對未來造成的影響及反思…等,童年也可以就只是寫出童年的片段記憶,或許很多時候反而是我想的太多了。
另外有趣的是,書中也有讀一讀會莫名讓我覺得情緒複雜的內容。像是作者在說自己打工是因為沒有做過這件事,所以想要去體驗看看,父母給了充足的生活費;而成年後做的工作也都是因為好玩、有興趣才會願意做。剛看到的時候我覺得心情特別不爽快,原來是因為我認知上了解作者只是想講述自己打工的動機,但這番話卻很像在炫耀自己家庭擁有優越的經濟能力,畢竟通常大家不會強調自己不缺錢、工作是興趣。思考後發現這也是自閉症者在現實生活中有時會被誤解的原因之一,他們只是單純直白的表達,卻會不自覺的觸發到非自閉症者的潛規則(又可稱潛在須遵守的禮儀)。另外,高功能自閉症者也非常需要意義感與成就感,若無法理解為什麼需做社會要求的事情,就會非常痛苦、不想做事;這也會被外界解讀為無責任感,可其實是我們的口語表達他們無法切身體解,如:讀書才能有好工作、有賺錢才能有好生活,但若他們真正的瞭解了,常常可以做得很出色。
「保有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想不管有症狀與否,這應該是許多人都要面對的課題。」
即便我知道自己不是自閉類群障礙症的一員,但在閱讀時依舊會好奇自己是否在自閉光譜當中,所以會從「自己是不是也這樣」的角度去對照,當然不是說能夠類比他们生活中的辛苦,但發現共通處時會覺得自己更了解此族群一點,同時也會有一些感觸與覺察。
而我從中發現的部分共通點如下:
1.
當我在動腦、準備說話時,腦袋中是有畫面在跑的,可我(與作者)忘了別人看不到,因此會省略主詞,一直他他他的去講事情,導致別人常常聽不懂。
2.
設定好的事情不能更改,死都不願意放棄維持設定。作者的舉例是若設定好要買一件衣服,店員說有買一送一也不會願意去多拿一件衣服;還有若丈夫跟作者約好要去吃某家餐廳,後來想吃別家餐廳作者就會大崩潰、難以接受。我對約定也特別的看重,但若對方想改變時,我會先一直說服對方,接著退到要更改細節可以但大原則不想變,最終不能不改變時會很生氣,或總覺得身體很癢、渾身都不舒服。
3.
有時說話過於直接,被提醒了才開始學習三思而後言;但有一些話題,我跟作者一樣需要思考後才能回應,可當我們想好如何回應時,已經沒人想聽了。這時我總會糾結如何自然的把話題導回去、說出自己想講的內容。
發現我與作者的共通點比想像中的多,也讓我意識到書中許多困擾,其實非自閉症者也會有,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我們都會遇到人生的課題,有可能要面對的課題差距甚遠、也有可能要面對的十分相向;或許對身邊的人們友善一些,他們所面段課題的負擔就會減輕一點。期待我們對待自閉症者、弱勢族群或身邊的多元族群時,都我們可以有更多的瞭解、同理與接納,並學習如何與他們相處。
0 意見: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