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NEW?
Loading...

《敘事治療私塾學堂》-奪回性別身分認同的故事讀後感

 

挑戰社會文化建構的親密框架,

忠誠並不是親密唯一的樣子,

開放也未必不親密。

    W先生的身分是一位開放式關係中的男同志,在爸媽得知他是男同志時已經非常不認同了,也一直告訴他不要交到「壞朋友」,這令W先生感到困惑及擔心,自己的男友是否是爸媽口中的「壞朋友」、加上朋友們對開放式關係抱有不同的想法讓他備感壓力以及自己是否還想繼續維持這段開放式關係?在諮商之前,W先生也害怕開放式關係這類不同的價值觀會不會讓心理師覺得自己是異類,擔心會產生非主流的壓迫感而難以啟齒。

為了回到原初的意識海洋,我們必須穿透語言回到經驗現場。

    在不確定W先生要討論關係議題中的哪部分,因此會先透過既安全卻也冒險的試探,讓W先生自己掌握談話的步調,也透過隱喻的方式象徵W先生一開始因為擔心而不敢說出口的話題,藉此產生較多安全感,讓他願意放心地娓娓道來自己的故事。

    在引導對話發展的過程中,可分為「外在敘事」、「內在敘事」及「反思敘事」,「外在敘事」諸如故事細節及相關的人事時地物,以探究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內在敘事」是當事者的想法、情緒、信念;「反思敘事」則是主觀意義及不同觀點;三者之間互相交替運用,產生的問話可能是:【當時有發生什麼重要的事件嗎?是在哪裡發生的?那時候你心裡在想什麼?當下有哪些感受?】。用來幫助雙方回到一開始的經驗現場,引導W先生說更多,共同開啟故事的「潘朵拉之盒」!

在生活世界打滾後才了解,不是知道了才說,而是說了才知道。

    話題漸漸地進入到W先生與男友之間的故事,從主線故事發展成多元的支線故事,從粗到細、表淺到深層,慢慢挖掘背後隱藏的心情,講述為什麼進入開放式關係,一直到W先生在這關係中的委屈及努力、不知該如何對朋友說明情況的無奈等等,藉此打開問題的空間,好的提問能夠引領出重要的經驗,這比高明的答案更能振奮人心。與其直接告訴別人該怎麼做,不如慢慢引導W先生自己發現潛在答案的印象更為珍貴,以「不知道」的好奇,進一步「提問」,才能讓雙方保持在同樣的情境脈絡。

    在這過程中可以處理的是,W先生其實仍在思考自己是否要繼續待在這段開放式關係中,可以試著反問:【那不離開的原因是什麼呢?】。若W先生的回覆是擔心再也找不到對自己這麼好的對象而死命抓住這段關係,則可以透過引導他心態上的改變著手:【認為自己離開後找不到更好的對象原因為何?是什麼經驗讓你這樣覺得?】,再次運用「外在敘事」、「內在敘事」及「反思敘事」的觀點讓W先生進行自我覺察,讓他自己探索,而非一昧地從旁觀者角度給予直接的建議。

人類並非以個人主義式存在,而都是「關係」脈絡的存有。

    開放式關係是指處在這種關係中的雙方願意保持戀愛、伴侶或婚姻關係,但又不受主流的一個配偶的限制,可以接受雙方或僅其中一方與第三者發生性行為或浪漫關係。當W先生與男友維持開放式關係的同時,也需要面對來自朋友們「質疑」,在面對開放式關係已經很麻煩了,又多了要處理身邊人如何看待這段關係。當男友在facebook上發布與其他人親親摟摟照片,把自己包裝成單身青年的形象,會引來其他朋友對他們這段戀愛關係的質疑,想替W先生抱不平,讓W先生需要不斷的解釋,讓他深受其擾。

    大部分社會大眾的觀點或許是主流文化中一對一戀愛關係,朋友們給出自己的立場及代表自己認同的社會規則時,將「你應該管管他」、「你們是一對,他就不該跟別人有親密行為」等責任觀念套在W先生身上,卻又不是直接跟W先生的男友說。但對於處在開放式關係中的W先生而言,覺得就算男友玩弄其他人也不關他的事,認為這並非自己的責任,這是男友要處理的問題,也不願意幫他擦屁股,雙方各自管好自己就好,朋友們「主流觀點的關心」已經對W先生產生壓迫與壓力。

後續

    之後的幾次諮商裡,可以了解到,雖然最一開始因為W先生擔心再也找不到更好的人而堅持留在開放式關係中,然而時間久了,W先生自己也從這段關係中發現許多好處。W先生開始變得越來越有自信,過去的他比較自卑,但在嘗試與其他不同的人相處交流後,變得更有自信,而男友在發現W先生其實會吸引到許多人後,反而開始重視他,提升親密關係,學習與男友磨合溝通,更清楚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自己想要什麼、自己的價值在哪裡。

    或許在主流文化之下,少數文化是容易受到質疑與否定的,在面對少數文化時,可以不認同,但不需要把主流文化觀點強壓在他人身上,就好像是以關心之名,行情緒勒索之實,不僅會讓對方產生壓迫感,也可能對雙方之間的情誼有所影響。

0 意見: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