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by Ron from Pixabay |
你是否有過一種經驗?當上司或教授給予一份工作/作業,並告訴你要上台在眾人面前報告,你非常希望可以做好且十分認真地準備,可最後上台時腦袋卻一片空白,表現得像是沒準備一樣。
上述這種經驗,我經歷了非常多次。不只面臨上台報告會如此,剛開始上班、跟陌生人社交、學習未接觸過的東西…等,只要是在需要被驗收、需在他人面前表現的場合,我總是沒辦法把我所會的東西完整呈現出來;就連想到我所寫得這篇心得,即將呈現在眾人面前,都能讓我緊張到半夜睡不著。
書中稱這樣的我為「合格的心理治療個案」,我運用了許許多多的詞句,像是我應該要做的很完美、我永遠無法表現得好、別人總是覺得我笨…等,來為自己創造許多限制、最終發展出負向的自我認同。
不過這樣狀態的我,卻恰好適合閱讀這本書,真實的體悟、分享一些細微的轉變。
*知道與感受到的不同
面臨思想總是負面狀態的我,腦袋「知道」我需要跳脫出這樣的困境,可頭腦的認知並不能真正的幫助我(不過能認知到也是一個好的開端)。作者薩德想告訴我們的是,因為我已經很習慣感受、經驗到自認為的失敗或表現不好了,因此要從「感受到自己是可以跳脫的狀態」開始。這並不是要我們生產出希望感,而是提取真切經歷過的經驗。
若要回想自由自在、不怕他人眼光的,那就是在舞台上的我。當時的我是一個多元發展、勇於嘗試的大學生(其實離現在也並不久遠)。我喜歡創作、也喜歡表現,在朋友的邀約下我們一起創作了一齣戲劇;而這齣戲我所演出的角色是我自己。當時的我勇敢而天馬行空,不擔心被別人看透後會遭受批評。
『因為我喜歡我自己,即便莽撞又無知,但卻真誠、努力的面對一切』
這段經歷被我塵封在角落,積了層薄薄的灰塵;可當我找到它並擦拭乾淨,它依舊散發出扣人心弦的光芒。且這充滿生機的經歷也慢慢的帶我離開緊張、擔憂他人目光與評價的狀態。
當然,這樣狀態的轉變不代表我已經變成一個自信又情緒安定的人了,但我能知道我不只是一個緊張焦慮做不好事情的人,或許我的負向自我認同正在慢慢地鬆動中。
*原來地球不是四方形,而是圓形
閱讀這本書使我覺察自己、改變狀態,也讓我有一些釋懷。書中作者提到他曾陷入在心理治療學術理論與實務應用的矛盾與衝突之中,他不知道究竟要如何「成為」一個心理師。直到他發現自己缺乏的是對理論的信心,只要他足夠肯定、自信的將所學帶入諮商室,個案通常能給予回應及改變。
其實我也不知道如何「成為」一個心理師,我也經常迷失在各個學派之中,並戰戰兢兢的核對自己運用的技術是否正確。但原來重點不在於教條式的學習理論、背誦似的將教科書上例句回應給個案;而是學習概念,並運用自己的經驗去感染個案。這對我來說是種觀念的翻轉,就像深信地球是正方形的人們,發現地球是圓的,即便自己用盡全力去探索也不會從邊邊掉下去。
心理治療是種藝術,就像戲劇一樣需要被創作、呈現及渲染給他人;我需要學習基本的知識與技巧,但不該將他們奉為神旨。我也可以在符合倫理道德的狀況下發展出自己的諮商方式。
*生活與工作也是這樣
我很喜歡書中的一段引文:
『我們透過生活經驗學習成長,沒有人教導我們任何事物』–––– 斐歐拉.史堡林
雖然我們可以接受家人、老師、上司的許多指點,但真正的學習是從我們經歷過的那刻開始的;若我沒有深刻的感觸、實際的操作,這一切言論便無法為我所用。所以若你跟我一樣,在緊張時經常腦中一片空白,或許可以先深呼吸三次,再慢慢的透過自己去感受,將那些難以理解的文字轉變成屬於自己的經驗。
不過這是我的方法,也是屬於我的讀後心得,或許你能找出更適合自己的方式!
0 意見: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