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NEW?
Loading...

《催眠引導》讀後心得2: 心理治療中的改變最好是透過個人生活經驗誘發

 

騰訊AI作畫:異次元的薩德老師

「心理治療中的改變最好是透過個人生活經驗誘發,而不是透過知識理解。」

──傑弗瑞・薩德(Jeffrey K. Zeig, PhD

 

艾瑞克森學派的催眠引導

n  在催眠引導之前

  艾瑞克森醫師會透過自然式催眠引導來開始會談,他會先講一個和治療相關的隱喻,或是提供治療任務,給予非正式的催眠引導,例如改變聲調和韻律,鼓勵個案對細微事物產生反應,使得治療師能校準個案對訊息的反應,更精準的幫助個案達成治療目標。

  艾瑞克森學派在催眠引導前的做法是辨認個人的被催眠風格,看個案對甚麼話語有反應,而不是評估個案可以被催眠的能力。

  艾瑞克森醫師鼓勵學生先做催眠,後半段再討論,與傳統催眠師相反,目的是盡快讓個案體驗到改變。

 

n  誘發催眠

艾瑞克森醫師的催眠是採取個人化做法,量身訂做個案的催眠方案,過程隨著個案所呈現的催眠反應而推進,沒有固定的誘發方式,也不使用一成不變的誘發技巧。而催眠誘發的原則主要目的是幫助個案體驗到催眠現象,進入催眠狀態裡。以下有四大目標及十個催眠誘發則:

(一)催眠反應的模式

1.  評估並發展催眠反應,特别是對細微線索

治療師鼓勵個案對逐漸增加的細微線索做出反應,當人們對於細微線索有反應,他們會預期有更多激發反應的步驟,幫助個案進入準備好被催眠的狀態,因此除非個案對細微線索的反應已經被誘發,不然盡量不要進行治療。

例如:治療師在過程中改變自己的說話速度或呼吸速度,看個案是否跟著改變,或者有沒有出現其他細微反應。

2.  引導注意力及覺察

注意力是一種自由流動、不強迫的過程,可用不同方式引導,在三個方向客製化:

(1)    由外到內心:這是常見的催眠治療運用,催眠師要求個案注視於牆上的一點,逐步給予暗示,讓個案眼睛越來越沉重,然後閉上眼睛,轉向內在放鬆下來。

(2)    強化當下的體驗:鼓勵個案發現當下體驗的細節,創造「不一樣」的感覺,他們會有全新的感受,一種奇怪甚至扭曲的感覺。

(3)    強化聚焦在某事物上:詹姆士.布萊德聲稱催眠是「單一意志」,或是聚焦在單一想法,可以集中注意力在外在事物或過程,或是聚焦在內在體驗。

3.  引導聯想

艾瑞克森醫師經常在間接層面上引導個案跟隨一個新奇的想法,允許他們自由創造聯想與連結,因為引導聯想比直接告訴個案去想特定事物更有效,會增加個案深刻體驗的感受,並誘發個案產生正向聯想。治療師也會透過誘發的方式引導個案的聯想,朝向有療效的方向前進。

4.  在角色裡建立催眠回溯

建立回溯指的是讓個案回溯到一個更好的角色裡,為了更好的幫助自我,治療師須建立良好關係,並處在上位者角色,修正並影響著個案;而個案需要放下他的批判,信任並跟隨治療師的方向前進,就能帶來好的療效。艾瑞克森醫師經常在一開始跟個案互動時就建立角色回溯,目的是不讓個案待在一個習慣、失功能的角色裡。

5.  激發動機

動機是所有心理治療成功的必要條件,也是影響社會心理運作的重要因素。當個案有動機要完成催眠任務時,治療效果最好,因此治療師可以依據個案的價值觀,提供符合個案所需的催眠暗示,讓個案更願意配合。

 

(二)朝向催眠方向前進,建立持續的行為和情境

6.  確認催眠反應

艾瑞克森醫師習慣透過間接的句子來告訴個案他在催眠裡,透過明示或暗示指出個案正在體驗催眠所帶來的反應。很多時候,催眠治療師提供反饋,不停創造催眠反應,誘發催眠現象。

7.  定義情境為催眠

催眠研究指出,明白的定義一個情境為催眠,會幫助增強個案對後續催眠任務的反應。因此艾瑞克森醫師可能透過改變聲音語調及節奏、面向地板說話或是改變說話聲音的方向,來間接定義情境,讓個案覺察到這是催眠的情境。

 

(三)中斷意識的習憤模式

8.  運用困惑/去穩定化

善用困惑技巧可以對體驗改變模式有幫助,就像是播種之前的翻土一樣,當治療師使用不尋常的溝通時,去穩定化會透過非語言行為誘發,如果個案隱約發現自己出現奇怪的感受,就是輕微的去穩定化現象,能夠讓人思考那個訊息是甚麼。

例如:艾瑞克森醫師會用困惑技術來展開一段催眠治療,採用三步驟來建立催眠反應;首先,治療師「跟隨」個案的某個體驗,透過去穩定化來「中斷」舊習慣,最後在意識上「誘發新的催眠狀態」及相關行為,重新定義問題,幫助個案建立一個更有效的行為模式。

 

(四)鼓勵自動化行為

9.  強化感覺的改變

在催眠引導時,個案可能呈現輕微的身體解離,並在感受體驗上有所改變。治療師通常會運用在個案身上發生的自然現象(心理層面和非自主層面)來做催眠,他們在自然現象發生前就先預告可能會發生什麼,當真的發生了,就接受這些現象,並說服個案正在催眠狀態裡。

例如:治療師會暗示個案盯著一個東西看,個案可能同時察覺視覺感受改變(像隧道的畫面),或是生理上的改變(流眼淚)

10.     刺激解離現象

解離代表某種程度上的自動化反應,感受到解離現象的個案會說:「事情自然發生了。」催眠裡常見的解離目的是用來創造催眠現象,會幫助個案了解到自己對催眠有反應。而催眠解離可以像是一個平台,使我們從中創造出更好的解離,幫助個案把「問題狀態」自動替換成「更有效狀態」,協助個案產生更好的自動化行為。

 

n  治療

艾瑞克森醫師在第一時間見到個案就開始做治療,而不是把治療放在某個特定的催眠階段,治療也不是侷限在催眠引導後才發生。他致力於讓整個治療過程發揮最大治療效果,持續在催眠目標上工作。

 

n  結束期

艾瑞克森醫師有時會給個案一個選擇,鼓勵個案的大腦開始參與做決定,並很快進入大腦意識的談話裡,讓個案開始參與對話,重新建立與意識的連結,讓意識重新掌控,像是:「做一個、兩個或三個深呼吸,喚醒你自己。」有時他會運用結束期來加強治療效果,像是在結束期之後,立刻講一個療癒的故事來延續治療效果;或者它會讓個案的一部分離開睡眠,把個案的大腦心智帶出睡眠,但讓個案的身體留在催眠狀態裡。

 


0 意見: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