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NEW?
Loading...

《連我都不瞭解自己內心的時候》讀後心得 | 不安全感與關注

 

Photo by Nicola Fioravanti on Unsplash

Self

▍怕失去,是一切不安全感的根源,無論是事業、親情,還是愛情

 

    在現今的社會裡,追求「美」好像變成一個天經地義的事,整形及演藝事業盛行,尤其是在韓國。前幾年有一部漫畫改編的動畫《整容液》,引起熱烈討論,據說有一種液體,只要抹上去就可以獲得美貌,且效果快速。外貌很大程度左右了一個人的好感度,許多人會認為只有具備物質條件才能獲得別人的愛戴,可以得到比一般人更多的「好處」。

    每個人都希望可以受到他人的喜愛,想擁有值得被愛條件,把自己打造的跟女明星一樣,從外貌到身材都想達到完美,若是可以用正常運動的方式那是最好,但因為心態上已經有所改變,且為了講求快速,許多人都會採取一些極端的方式,如催吐、絕食等,進而引發暴食症與厭食症,長期下來不僅有嚴重健康問題,也會產生憂鬱、焦慮等情緒障礙。

▍有的時候我們會討厭那個明明知道怎麼做,卻無法改變的自己

 

    愛自己的人,是跟「自己」非常親近的人;無法愛自己的人,則是質疑自己值不值得被「他人」所愛。這個把標準放在他人身上,好像只要一被他人排除在外,自己便會消失,喪失自我價值,讓這個本該是屬於自己的世界,此時此刻卻是被他人支配著,隨時受到他人的影響。

    其實愛自己就好比暗戀他人,會注意對方的喜好,避免做出被對方討厭的事,想讓對方開心,但不妨換個角度想,把「對方」的角色換成自己,用對待愛人的方式善待自己。不管自身條件再好,如果不認同自己,終究還是會懷疑他人的愛是不是真心,擔心對方是不是因為外貌而喜歡自己,帶著忐忑不安的心去揣測他人,這樣只會離幸福越來越遠。長的漂亮或帥氣,這些評價都是源於他人,若把外貌條件視為一切的人,當哪天不再獲得大家的好評價,容易變得焦慮,甚至覺得自身的存在已經遭到否定而天崩地裂。

▍求關注沒什麼,人之常情,但要確認此慾望是否比一般人強烈

 

    除了想要獲得大家的喜愛,過度尋求關注也是近幾年異常被看見的現象。有一種疾患被稱作是「做作型人格」,情緒表現誇張且起伏大,非常執著於周遭的眼光,不管到哪都希望可以集焦點於一身,擁有這些特質就有做作型人格的傾向,若因此導致人際及社會功能受損,成為疾患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每個人多少都想獲得他人的關注,這是人的本能。但到底是誰掌握人生主導權?心情容易受他人影響,等於我們把情緒交到他人手上,但是自己的一切應該由自己主導,自己的情緒也要由自己決定,把人生的決定權交給其他人是一種錯誤的選擇,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主人!

▍在迎合他人的過程中,被剪斷的樹枝、裁剪的葉子,可能就是那無比珍貴屬於自我的東西

 

    在現在網路發達的社會,不僅人手一支手機,手機裡面也充滿各式各樣的社群軟體,如FacebookInstagramTwitterYoutube等,許多人會在上面分享自己的生活,這些軟體也有追蹤、點讚的功能,讓大家可以支持自己有興趣的人事物。在這樣的風氣下,這些軟體慢慢的有些不一樣的發展方向,除了常見的傳遞資訊外,大家也能透過這些軟體營利,獲得業務配合(業配文)賺取金錢及流量。常常看到原本爆紅的YoutuberKOL,時間久了都變得毫無特色,隨波逐流,與其他YoutuberKOL一樣,甚至為了賺取流量迎合自己不喜歡的事物,如吃播作假等,直到現在,「社群平台到底是記錄自己的生活,還是只是發給別人看」,一直都是值得討論的一個話題,包裝自己,只是為了粉絲數與流量?為了變有名而產生話題的明星夢?

    通常這類人會過度在意網路上的評論,容易因為一些自認為被攻擊的言論而抑鬱,但是若對方並不是長時間關注自己,而是路過就隨便發言的人,那他們的意見就不是那麼重要了,以偏概全或在不了解情況下發言的人,不過是過客罷了,並非完全聽從他人或完全採取利己主義,而是要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以社會化為基礎,在社會倫理及規範之下,展現自己

▍科學家稱,過度潔癖可能會令人更加抑鬱

 

    我們常聽到有人說自己有潔癖愛乾淨,然而喜歡乾淨整潔是人之常情,但這也是有程度區分的,若基於一種無意識恐懼而執著於過度清潔,那恐怕是強迫症的一種表現方法。強迫症並非只有過度潔癖一種象徵而已,像是對於物品的擺放位置有著莫名堅持,堅信若不照做就會有可怕的事情發生也是其中一種,抑或是常常因為需要確認家裡瓦斯關了沒而跑回家,儘管出門前已經拍照確認過了。

    強迫症容易伴隨著憂鬱症一起發生,因為在生活上處處受到限制,而通常強迫症狀有極高的機率是由於過去創傷經驗所引起的行為,血清素藥物可以對其行為加以控制但無法治癒,在根本上需要搭配了解自身過去經驗,進而開導,使自己慢慢走出創傷的回憶,只要有動機且持續努力,強迫症並非無法根治的疾患。

▍恐慌是因為無法理性接受焦慮而導致的結果

 

    若是有胸悶、難以呼吸的恐慌症狀加上預期性焦慮,就有可能被診斷為恐慌症,這些症狀不會一口氣全部出現,而會不特定情況下選擇性發生,若是某些場合如壅擠的人群或特定壓力之下的上台表演前,則屬於特定場所畏懼症。恐慌症的原因也是創傷經驗造成的可能性很大,伴隨憂鬱與焦慮,逃避著這些特定情況,限制自我的行動。

    在治療期間常常會發生,個案覺得情況稍微有些好轉,就認為已經痊癒了而自行直接終止治療與服藥,但在又經歷恐慌症狀時重新就醫,反反覆覆,因此就認為治療效果不彰。藥物也是以血清素類型為主,完整治療大約需要花費半年的時間,若在這之中自行停藥,恐慌症很難不復發,在藥物治療完成後,可以根據情況決定是否要進行諮商晤談,找出焦慮感高且難以自行調整的根本原因進行矯治,讓負責掌管恐懼等情緒的大腦,在受到刺激時,培養出客觀且理性看待狀況的能力。

參考書籍:

連我都不瞭解自己內心的時候:韓國90萬人的線上心理師,陪你重新理解不安、憂鬱與焦慮,找到痛點,正視內心的求救訊號  出版社:方舟文化


0 意見: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