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NEW?
Loading...

《就算悲傷,也還是能夠幸福》讀後心得2:羞恥的解藥是脆弱

 

悲傷是一種暫時的情緒,當我們受傷,或是發生不好的事情,難免會感到悲傷,如果太執著於追求快樂,到了對悲傷有恐懼的程度,只會感覺更糟。如果試著全心全意感受悲傷失落,反而能夠重新讓自己感覺活著,並且與外在世界重新結合。因此我們可以試著談論悲傷,允許悲傷進入心中。

 

 

羞恥的解藥是脆弱,脆弱並非弱點,而是優點;甚至是勇氣。

我們不該因為情緒感到羞恥,也不該因為脆弱而道歉。

 

            要解決悲傷,必須接受正在發生的狀況,轉向讓我們害怕的東西,而不是逃離,因此我們不必因為自己的感受而覺得可恥或內疚。與羞恥息息相關的是「社會自我保護機制理論」,描述的是當狀況威脅到我們的社會價值或地位時,我們的自尊會降低,皮質醇濃度會提高,同時感覺到社會價值滑落,並引起羞恥,例如無法達成社會期待生出孩子,當自己的負面資訊傳到他人耳中,就會產生自然的羞恥反應。

            卡爾.榮格將羞恥稱為「吞噬靈魂的情緒」,會讓我們把自己視為有缺陷、沒價值。因此羞恥與上癮、進食障礙、憂鬱症、暴力、霸凌、自殺都有高度相關。羞恥的解藥是脆弱,脆弱並非弱點,而是優點;甚至是勇氣。我們不該因為情緒感到羞恥,也不該因為脆弱而道歉。

 

悲傷很正常,哀痛很正常,我們不該為自己的情緒道歉。

         

大多數人會將悲傷視為丟人的負擔,不願意展現出來,所以當發生悲傷的事,我們會在自己身上施加壓力,努力假裝一切都很好,繼續過日子。但這其實格外殘忍,因為悲傷來臨時,正是人們最需要支持的時候,我們應該要能夠談論悲傷的事,而且不須感到抱歉。

 

我們經常高估某件事能帶來的喜悅,並誤判事件帶來的感受。

           

            生命中所謂的「里程碑時刻」,例如婚姻、愛情、孩子,最後都會讓許多人感到失望,因為我們的期望太過膨脹,加上社群媒體炒作,但真實的經驗不可能那麼美好,這就是「終點謬誤」。人們大多會認為一旦達成某目標,所有痛苦都會消失,一切都會變得美好,事實上卻不然,當我們得到想要的一切後,結果通常不如預期,甚至是幻想破滅。且達成目標的滿足往往會低於我們的期待,當我們追求的目標是「外在的」,就容易感到反高潮或「終點謬誤」,就像是追求財富、權力、認可,較可能落入失望的下場,如果我們追求內心動機形成的內在目標,是較聰明的做法。

 

我們必須持續走在「夠好就好」的路線上。

 

            巔峰症候群」的定義為過度追求成功的人可能因為不斷挑戰自己,對產生的腎上腺素上癮,追求極度體能挑戰所帶來的快感。而這類人容易因此生病,當我們對自己的期望太高,隨之而來的失望感也會越大。心理分析師溫尼考特在1953年提出了「夠好的母親(Good-enough-mother)」理論,他認為只要母親可以滿足嬰兒生理和情感需求,那就夠好了,不需要成為一個非常完美的母親,偶爾需要意識並接受自己的「辦不到」,研究發現當媽媽在可以控制的情況下犯錯時,對孩子反而有好處。因此每個人都需要學習「夠好就好」的精神,偶爾替自己設下停損點,瞭解生命中的種種限制,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

 

當我們悲傷時,如果只是告訴自己要快樂起來,反而會讓自己更加悲傷。

         

         數位世界隨之而來的自由,讓我們隨時處於待命狀態,像是訂票、辦理登機、線上購物等,這些日常工作過去都由專人處理,但現在我們全都要自己來,導致整個社會都朝著精神健康問題前進,像是憂鬱、焦慮、失眠等。而憂鬱症時好時壞,若無獲得治療很可能出現更嚴重的復發,因此病患尋求他們能夠得到的治療方式,不需要感到羞恥。

憂鬱症的治療方式分為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藥物部分通常會透過常見的抗憂鬱藥物「SSRI(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來治療憂鬱症,因為血清素是一種內分泌激素,與感到快樂的情緒有關,而憂鬱症患者體內的血清素相較之下較為不足,所以透過使用SSRI能夠減少血清素代謝,讓血清素在體內快速累積。儘管這類藥物副作用較少,普遍接受度較高,在使用前還是需要先與精神科醫師討論,由醫師開出每個人適合的處方。

心理治療分為許多學派,每個人都有權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師。治療師透過與患者互動、建立關係,協助他們釐清問題、給予情緒上的支持,並提供工具讓患者能夠順應所遇到的困境。諮商能夠揭露自己不會覺察的問題,讓人願意暢所欲言,袒露脆弱。如果意識到自己需要持續性的幫助,不妨相信專業,尋找你所信任的醫師或治療師,說出我們的悲傷。

 

那些悲傷的事並沒有消失,但至少拿出來吹過風了。

 

說出悲傷的事不一定要找心理治療師,也可以找一個不會打斷你說話的人。因此假如你有心事,先不要急著在社群媒體上宣洩,建議你去找信任的人訴說,當你把話說出來,感受也會跟著浮現。作者提到:「傾吐與傾聽能夠拯救生命,這是情緒上的雙贏。」

既然我們感受到自己的情緒,那就更應該講出來,沒必要因此覺得丟臉。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不管是開心、興奮、悲傷、憤怒,所有情緒都該被坦承及接受,因此我們都該學習以更好的方式說出感受,如果你願意說出來,儘管事情可能尚未獲得解決辦法,但透過訴說來梳理自己的情緒,也可能因此在過程中獲得不同的想法與啟發。

 

 

生命的不同階段都有獨特的考驗,每個人都在洪流的生命中努力尋找方向、接受考驗,即使過程中會感到悲傷,但是悲傷及痛苦都具有意義。我們需要體會各種情緒,與苦痛共存;我們必須甩掉枷鎖,不再為了悲傷而感到羞恥,我們應該與不安為伍;培養承受悲傷的韌性。人們可以試著允許悲傷進入心中,接受悲傷可能不會那麼快離開,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再也感受不到快樂,可以試著讓快樂與悲傷共存,在未來回顧過往悲傷時,得以更好的應對。


0 意見: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