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NEW?
Loading...

醫生說我可以去死沒關係 | 第四章心得 | 先接納可以死,留意可以怎麼活

 

陳洛涵

---------------------------

活著的人能做的事情,就是活下去

生きている人ができることは、生きること

 

「曾經有過想死的念頭嗎?

  那現在還活著,又是為何不想死了呢?」

--------------------------------

自信心Confidence

    先行動,學會後自信就跟著來。自信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種可以透過後天習得的技能,在成為一個有自信的人之前,受挫是必然的,那些成功的人就是不斷堅信自己的能力,不停的練習,自信心自然伴隨而來,不先行動,永遠做不成任何事。沒自信的人可能會想說自己連行動的勇氣都沒有,其實這也不是誰的錯,而是身體「自我保護機制」的一種,在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出現恐懼時若沒有反應,就會遭到社會遺棄,所以人類本能的會害怕失敗。然而,在經歷幾千年後的現在,人類早已發展出能面對恐懼的方法,愛迪生是歷經多次失敗後才發明出電燈、王永慶也是有過多次失利,但仍努力奮鬥才能白手起家創造台塑集團。

'No pain, no gain.',失敗也許會成為另類的人生指南,讓自己確定往後的道路是否是自己想要的,若只是失敗一次就想放棄,那或許這件事並沒有原本以為的這麼熱愛。失敗並不可恥,而是一次次寶貴的經驗,但是如果連跨出一小步嘗試的勇氣都沒有,雖然不會失敗,卻也代表絕對不會有成功的一天,失敗一次,就往成功邁進一步,按部就班、腳踏實地慢慢達到目的地,自信心也會隨之而來。

 

罪惡、羞恥與憂鬱Guilt, Shame and Depression

    亞洲文化強調的「不要造成別人的困擾」已經是根深蒂固的觀念了,然而,也常常因為這樣的文化造成阻礙,不僅限制自己的發展,也容易產生罪惡感與越來越多的負面想法,有時甚至強烈到「乾脆自己消失算了」。但其實每個人對於「困擾」的定義都不盡相同,有時候是善意的邀請,對別人來說也是一種負擔,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永遠不會給別人造成困擾」的人。就像人類呼吸吐出的二氧化碳,就是引起地球暖化的原因,如果真的不得已要麻煩別人時,也不用過於糾結或因為產生太多罪惡感而傷害自己,不要把「困擾」當作不愉快的連鎖反應,當以後有人對自己造成困擾時,不妨當成「互相體諒」,畢竟往後的日子裡,或許自己也會有需要麻煩別人的時候,人無論再怎麼努力,還是必須要造成周遭的困擾才能活下去,因此根本不需要斤斤計較,選擇原諒對方就好。

 

罪惡感A sense of Guilt  

    回到罪惡感,這是人們所有感覺中最讓人痛苦的一種,當一個人做的某件事與他的道德良知和價值觀產生衝突時,會出現的情緒狀態。但並不是有罪惡感就代表做了壞事或一定不好,對犯罪人利用罪惡感,進而產生出後悔的情緒,才有可能改悔向上,若缺乏罪惡感,將會對自由社會造成危害;以一般人而言,嚴重的罪惡感會使我們消沉、憂鬱,但是卻忽略了,這份罪惡感,可能會讓自己及重要他人陷入更多的不幸,這是罪惡感的真面目,入侵自己,腐蝕許多人的內心。

當一位醫生無法挽救家人的生命時,可能會產生出自責與罪惡感,但如果因此感到挫折,進入長期的低潮、過的渾渾噩噩,連其他手邊的病人都顧不上,只能被迫中斷治療時,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可以試著放下,留在人間的我們,總不能一直被「死亡」牽絆而敷衍生命,因為離世的重要他人,會希望看到自己因為罪惡感而終日哭泣嗎?當然不會,不妨往前看,調整好心情後,繼續該做的事情,好好的活著,完成自己的使命。

 

倖存者罪惡Survivor’s Guilt

   也有另一種罪惡感是「倖存者罪惡」,最常發生在不可抗拒的天災事變時,倖存者心裡不由自主都會浮現「為什麼是我活下來?」、「為什麼全家只有我活下來?」的想法,會因為他人的死亡而責備自己,這也是PTSD的重要症狀之一,這樣的狀態下,出現「想死」的念頭都是正常的。就像日本東北311海嘯事件發生時,爸爸媽媽為了救小孩而身亡的情況很多,若小孩對於事件的經過歷歷在目,他會安心接受這份犧牲父母而換來的生活嗎?有很大的機率是不會無動於衷的,或許過的行屍走肉、每天以淚洗面,甚至產生嚴重的創傷症狀都有可能,但同樣的,去世的人看到這種情況會開心嗎?爸媽一定是希望小孩連同自己的份,繼續好好的活下去,而不是因為被罪惡感壓垮而一心求死,如此不愛惜自己的生命,這樣豈不是與往生者的願望背離了嗎?

在治療此種創傷壓力時,一開始會先跟這些災難倖存者釐清,這起事故的發生是不是可以預測或是否是因為自己造成的,若都不是,那沒有誰需要對誰的死亡負責,往生者是受害者,而倖存者也是,生命就是上天給予的有限時間,有一天一定會結束,既然是禮物,那就收下吧,不要被後悔跟罪惡感牽著鼻子走,可以承襲往生者的願望或某些特質,繼續把他們的生命用另外一種方式延續下去。

 

後記Epilogue

   《醫師說,我可以去死沒關係》,這是這本書的書名,當初也是被聳動的書名勾起好奇心,因為醫師應該是與救人有關的行業,怎麼會說出「你可以去死」這句話呢?後來經過了解,其實這也是行為理論的一種,是辯證學派的「魔鬼代言人」,當自己對別人說出很想去死,可以想像的,絕大部分人的反應通常都是挽留或說不要,但若有一天,突然發現有人支持自己,說「好啊,你可以去死」,自己當下的反應會是什麼呢?如果是驚訝或是懷疑,那麼這句話的目的就來了,讓你重新思考為什麼當有人支持我去死時,自己的反應是驚訝呢,應該要開心不是嗎?這種混淆,就可以給自己一個機會重新思考「我真的想要去死嗎?」還是只是單純「想擺脫現在這種狀態」呢?「你可以去死沒關係」這句話只是一個開端,而不是結局,一個完整的治療是不會把結尾停留在這邊的,是可以接納這種想法,尊重這樣的決定,再繼續施以治療,而不是完全否定一個人內在的想法。

參考書籍:

醫生說我可以去死沒關係:日本王牌精神科醫師終極療癒秘訣,治好1000顆破碎的心!(2022) 平安文化

 


0 意見: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