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NEW?
Loading...

一起讀創傷療癒手冊 | 療癒憂鬱型症狀

 

文字整理陳洛涵

何謂創傷

「長期複雜性創傷,就像黑夜中前往一個充滿危險的旅行。」


PTSD和重大事件有關,如車禍、天災、暴力行為,讓一個人感覺自己被強烈的恐懼或悲傷情緒淹沒,甚至會延續至成年,試圖逃避以避免痛苦,直到獲得必要的支持來療癒這些傷口。而有另一個叫做複雜性創傷C-PTSD,是長期處於創傷性壓力下,並非單一事件造成,大多源自童年遭受的持續性壓力或不斷發生的創傷事件誘發而成。患有複雜性創傷的人,會有認知扭曲、情緒困擾或精神扭曲、人際問題及過度警覺等情況出現。

 

複雜性PTSD憂鬱型

「處理創傷是一回事,但面對內心的空虛完全是另一回事。」

意識到無助的想法跟感受就是憂鬱症的一部分,複雜性PTSD的憂鬱型症狀常常是最難解決的,無助、絕望與羞恥的感覺會主導現況,這些症狀是過去受到威脅又無能為力改變現狀的環境中所遺留的後遺症,當身心健康折損時,會更難看到出路。憂鬱症可能會讓人對原本熱愛的事物失去興趣,還可能感覺疲憊不堪或質疑嘗試的意義何在。

 

       「我們無法消除難受情緒中的負面能量,

                    應對這些力量唯一的辦法是正面迎擊並轉化他們。」

「習得無助」的基礎是一種悲觀的態度,身處無法控制的威脅處境時,會以無助來感覺和行動的人,如「都是我的錯,我搞砸一切,我永遠都是這樣」,當一個孩子無法阻止被虐待、終結家暴或說服父母戒酒時,會感到很無力。這時可以採用一種稱為「習得的樂觀」的正向思想,透過有意義的挑戰負向自我對話,將不確定的看法替代呈正向信念。

當小孩認為父母是完美的,但自己卻是糟糕時,會產生「羞恥感」,這種情緒的源頭是一種扭曲的感覺,其特點是認為自己是「不好」的,認為自己不配、有瑕疵或是失敗者。如果照顧者會虐待孩子,會面臨一項嚴重的衝突,生理驅力迫使自己追求的親密感,得從自己想要逃避的恐懼源頭上取得,為了避免無事生非,或許會隱藏真實的感受,這會導致持久的罪惡感和羞恥感。

 

          「世上最能有效幫助人在極度惡劣環境中存活的,

                               莫過於『體認自己生命的意義』。」

悲傷其實也是創傷的一部分,可能是因為失去安全感或快樂童年,但在一開始,釋放創傷記憶有時會讓人感覺自己好像正在放掉贖罪的最後一絲希望悲傷不是一種病症,而是對失去時做出的正常反應,也沒有一個固定的時間表。其目標是消除任何會干擾悲傷的自然歷程的障礙,如扭曲的想法可以透過否定失去的事實或錯怪自己來阻礙悲傷。悲傷很複雜,也可能讓人迷失方向。認知行為治療提到,憂鬱有個「負向認知三角」:對自己負面、對世界負面、對未來負面。這些信念來自後天學習的無助感和羞恥感,當人覺得無助時,解離是很常見的,要讓自己從憂鬱症狀的陷阱中自由,需要溫柔、接納與毅力。

 

解離是一種生物防護機制,會斷開具有威脅性的經驗與自己之間的連結,讓被忽視、受虐的孩子能靠自己內建的生物性視而不見眼前的威脅。解離症有兩大關鍵環節:現實感喪失及自我感喪失,前者的感覺是超現實或好像生活在夢中,如電影《全面啟動》中,主角需要用陀螺來分辨現在是現實還是夢境;後者則是當想法與感覺分離時,覺得彷彿不是自己的。解離也有程度之分,輕則昏昏沉沉、疲憊想睡,重則短暫失憶或失去時間感,在治療過程中會培養對於自己人生與世界的不公正、不公平,這對適應逆境的能力發揮很重要的作用,根據納粹倖存者的觀察,保有意義感的囚犯才會繼續抱持希望,也更有可能在暴行下倖存。

 

「這些年我一直都用頭腦講故事,從來沒讓身體說話。」

體感心理治療是一種「身體知覺的認識」,藉由身體覺察來釋放創傷事件對心理及生理造成的影響。留意身體感受與想活動的衝動,是療癒的核心環節,專注於當下與此刻的身體覺知,所有壓力事件都會引發身體戰逃反應,在無法逃脫的威脅環境下,身體會僵硬的動彈不得。經研究證實,未解的童年創傷會對身體健康帶來重大損害,壓力與創傷有關的疾病,和慢性自主神經系統失調息息相關,包含高血壓、免疫系統問題、消化不良等等,而按摩、針灸、靜坐、瑜珈、均衡飲食等方式,是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作息中納入規律運動與放鬆休養的行程,對身心健康至關重要。

 

身心療法是透過調節迷走神經系統來發揮作用,目的是針對放鬆或為了充電,來看自己需要什麼來感覺平靜與控制力,如哼唱時的震動可以舒緩神經系統,選一首自己喜歡的曲調哼唱,注意自己的胸部、頭部與喉嚨的感受或是以緩慢而有意識的專注在呼吸上,目的是用呼吸移動腹部和橫膈膜,當每分鐘呼吸次數有所下降時,就能刺激迷走神經。

 

「欣然接受能滋養自己的事物、展現自己的創意,回應能鼓舞自己的事。」

新的正向信念是處理創傷的常見結果,讓正向情緒增長,需要耐得住伴隨而來的的感覺。人不會批評盛開的花朵佔用太多空間,或挑剔夕陽美得太刺眼,你有權流連縱情在自己的美麗中,愉悅的情緒也被證明有益於免疫系統的健康,欣然接受能真正滋養自己的事物,回應能鼓舞自己的事。

已經有研究證實,有一種「健康型利己」是幸福的關鍵,形同照顧自己,但也不代表沒把別人放在心上,但與自私又是一線之隔。這種形式的利己對治療複雜性PTSD尤為重要,如父母常常會對大孩子說:「姐姐哥哥要禮讓弟弟妹妹,懂得分享」,但大孩子可能心裡會覺得「這是我的,為什麼每次都要一起分」,小孩子的言行舉止都受到父母或親近之人影響,以至於在長大後需要透過心理師重新培養「健康型利己」,促使自己要尊重自己的需求與感受,就算其他人並不重視。

「每一種不好的情緒都是潛在能量,

                 會朝著正確的存在方式,只要給他空間往正確方向前進。」

EMDR有階段稱為「深植期」,聚焦關於自我的新正向信念整合至過去、現在和過去。花時間對自我的正向信念植入過去,例如,認為童年發生的那些事情錯在自己,但此階段可以想像看到身處在那個環境中還是孩子的自己,告訴這個年幼的自己:「這從來都不是你的錯,你沒有做錯任何事,你本來就值得被愛」,接著想像你已經相信自己的價值,那麼現在的生活會是如何,最後想像關於自我的正向信念會如何塑造自己的未來。

 

「人最深的恐懼並非自已的不是,

而是自己的力量強大到無法估量。

最令人驚恐的並非我們的黑暗,

而是我們的光明。

我們自問:『憑什麼是我這麼聰明、才華橫溢?』

事實上,怎麼可能不是你呢?」

──瑪莉安․威廉森,作家、演說家

參考資料: 創傷療癒手冊-不被往事定義,走出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


0 意見: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