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整理:張芷菱
嬰兒室內的哭叫聲、雨水落在遮雨棚上的滴答聲、又或者是馬路上汽機車呼嘯而過的引擎聲,都可以稱做是音樂。音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被每個人賦予不同的意義,甚至音樂還能用來當作治療的媒材,你會好奇這之中究竟是怎麼運作的嗎?這次很榮幸邀請到黃詠恩音樂治療師,與我們一同分享音樂治療的奧妙,讓大家對這個領域能有更多認識與理解。
◎適合音樂治療的對象
聽覺很早就開始發展,胎兒甚至在母親的肚子裡也能接收到外界的聲音,所以音樂治療沒有年齡限制,各年齡層都適用,因此只要有意願並接受此種治療方式就可以進行音樂治療。
目前在台灣主要的服務對象/族群:
1.
失智/樂齡(剛退休的人)
à藉由音樂性的互動,在團體裡增加社交,延緩退化。因此,也鼓勵大家可以在退休後學習樂器,以鋼琴為例,在過程中會運用肢體協調彈奏、腦部需要有邏輯性及記譜的能力,如果擔心退化或許可以嘗試看看喔!
2.
早期療育
(如:自閉症、過動、注意力不足、表達困難、情緒障礙、肢體障礙……等)
à治療師會針對個案的能力與需求,擬定個別化的治療目標,提供孩子自由的環境,讓他們在無壓力的狀態下快樂學習。
3.
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復健病房、小兒腫瘤、神經科)
à透過音樂穩定個案不安的情緒,或是以音樂來協助個案復健,在新生兒加護病房也能應用在穩定個案的生命徵象上。
◎音樂治療的過程
Ø 開始與結束
不論對象是誰,基本上都會有一個開始和結束的儀式,有可能是唱歌、有可能是敲打樂器、也有可能是一個問候招呼,尤其是在初期,是作為穩定個案的一種方式,讓個案對治療師、對環境慢慢熟悉、產生安全感。就像是學校上下課的鐘聲,或是上下班打卡。而如果以唱歌的方式進行,主要會是哈囉歌、拜拜歌,以清楚的打招呼和道再見來分別開始和結束。
Ø 過程
兒童:先了解個案的基本能力為何,例如:如果個案有基本認知功能,可以透過圖卡和兒童一起選擇此次課程需要做哪些活動,像是唱歌、跳舞、講故事(可用樂器模擬故事書裡的聲音),有時候可能也會採取賞罰的方式,個案會需要完成治療師設定的任務,才讓個案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從音樂治療活動中能和個案平常的生活做結合,並轉換成各種面向的能力,包含認知發展、肢體語言、口語表達、人際互動和情緒反應等。
成人:成人音樂治療會偏向談話的方式進行,去了解個案的音樂偏好,像是以樂器作為象徵,讓個案去表達哪些聲音是喜歡的、哪些外型是討厭的、哪些音色聽起來是舒服的,邀請他們嘗試演奏,去了解這些是否真的有象徵或表現出自己的情緒想法等。或是使用音樂意象引導(GIM)的方式,透過古典樂曲的引導,讓個案體驗在某情境中的感受,治療師此時會詢問個案的感覺變化,使個案腦中的意象更具體,最後請他將感覺以圖畫表達出來,與治療師一同討論此意象與個案的關聯性。
◎音樂治療的媒材
音樂治療的媒材很廣泛,包含各種樂器、iphone內建GarageBand、各類app、生活中物品、身體部位(脈搏、心跳、呼吸......等)、發聲,音樂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幾乎生活中各式各樣的物品都可以被當成是音樂媒材。
詠恩治療師推薦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去Youtube搜尋CLASSROOM
INSTRUMENTS,能夠看到以學校樂器演奏出的來的流行歌曲或古典樂曲,表示音樂敲奏其實離我們很近,參與音樂治療也是這樣的,不需要有任何音樂底子的人都可以參加,因為每個人既然生存著,本身就已經是一個有音樂性的個體了(有呼吸、有心跳)。
◎音樂治療與一般治療的差異
物理治療、語言治療和職能治療都是有較特定的部位,例如大動作、精細動作、或是說話、吞嚥等,但音樂治療是較自由有彈性的,有時候可能是全面的、有時候也可以是特定的。例如:如果孩童個案有特定喜愛的歌曲,可以將歌詞改編成個案需要的生活常規或認知學習,像是’ 上課要坐好’、’睡前要刷牙’,又或者在音樂的互動下,可以學習觀察,像是’ㄟ,老師的聲音跟我不樣’,或是’節奏怎麼也怪怪的’,因此就如前面所說的,音樂治療並不需要會音樂,也並不是學習音樂。
◎音樂治療與心理諮商的差異
心理諮商是透過與心理師談話進行治療,而音樂治療恰巧對於那些不擅長言語、無法口語表達的個案,是一種更適合的方式,差別就在於音樂治療會盡量跟聲音有所連結。
詠恩治療師分享了一個案例,她曾經服務過一位有多重障礙的個案,因為該個案無法完整進行口語表達,在肢體上也無法輕易進行各種動作,透過治療師輔助個案用手部彈出簡單的旋律後,讓個案意識到自己也能做到那些事,就因此帶給個案滿滿成就和愉悅的感覺。
◎案例分享
有位剛結案的小孩,當初是學校老師發現個案的情緒管理不佳,希望家長帶個案去評估,後來在治療師工作的過程中發現到個案經常有很不服輸的態度、愛唱反調、喜歡表現出自己很厲害的樣子,但自從弟弟出生後,個案開始出現很多退化的行為、或是突然把別人的玩具推倒、踩壞東西……等,藉此表達自己不滿的情緒。詠恩治療師後來發現個案是想要像弟弟一樣得到爸媽的關注和照顧,只是不懂得如何表達。
在此案例工作的過程中,治療師和家長組成一個團隊,由治療師提供安全自由的環境讓孩子可以展現自己最真實的一面,而家長提供平常孩子在其他環境的行為,兩者互相對照,找出最根本的問題並互相分工合作,共同討論出最適合孩子的方式。
◎戒治所經驗分享
詠恩治療師在新店戒治所服務將近六年的時間,透過每週一次的音樂治療團體設計出個別化的治療方案,其中當然也不乏經歷過各式各樣的事情,治療師分享了一個案例:
在戒治所進行每週心情點播時,有位個案點播了《陳慧琳—記事本》,在這個優美動人的旋律中,隱含了個案對於過往回憶的懷念。個案在懵懵懂懂的過去,曾經有個交往很久的女朋友,那時候女生會寫日記記錄下他們之間的點點滴滴,而歌名的記事本就好似在提醒著個案那段美好的時光也曾經被一字一句的記錄著,所以個案經常聽著這首歌來緬懷那段過往。
在戒治所中透過治療可以讓監所中的人培養興趣,幫助他們把對於毒品的需求轉向到別的事物上。對於詠恩治療師來說最大的目標就是陪伴兄弟們找到興趣、提供情緒上的支持以及讓他們去享受快樂的學習經驗,因為過去可能較沒有機會能夠好好學習,經由在監所內學習音樂的機會,提供他們與過往不同的學習經驗,重拾小時候對於學習的那份美好與悸動,陪伴兄弟們走過在監所裡的一段時光。
看完了這篇,你是否也對音樂治療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了呢?生活中到處都有音樂,做音樂治療也不一定要很專精於音樂或是對音樂有很大的興趣,只要你願意並且想要嘗試,不妨直接向我們預約,與詠恩治療師一同為生活中的音樂賦予屬於你自己的意義吧!
0 意見: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