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NEW?
Loading...

[心理創傷] 不只是憂鬱--如何照顧羞愧的內在小孩



有時候以現象來看憂鬱症,可能會少了一些重要資訊。沒有動力去工作、忽略自我照顧,雖然可以歸類在憂鬱症的症狀,但是有時候,背後藏著一個羞愧(shame)的內在小孩。2015年,在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工作坊後的延伸閱讀,EMDR handbook中,第一次讀到<以羞愧為基礎的憂鬱症,Shame based depression>後續再繼續從診友的經歷、訓練、文獻閱讀,逐漸認識了這個常躲起來的內在小孩。


不想要做事
如果工作2小時,就有好幾萬的報酬,這樣的工作你會做嗎?這個問題,是一個老闆(經營合法事業),提出來問我的。初次聽到這個問題,我想,好想沒有甚麼理由不做。不過,隨著彼此的了解。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理由,那就是這個工作,似乎沒有讓他覺得有意義。他掙扎於要放棄優渥的生活,又嘗試用理智告訴自己,這樣做沒道理..

在意別人的看法
醫生,你看看我的皮膚,是不是有點紅紅的? 雖然我不是皮膚科,也不是醫美的醫師,但是常有人詢問我外觀的問題。(抱歉,我真的不是這方面的專家) 我通常只能夠靦腆地告訴她,我很粗淺的觀察,同時表明我不是專家,只要女生化妝我常常年齡就分不出來。漸漸的,我發覺她們其實,在意的是,可能別人對自己會有甚麼看法。從小在家人、親友的比較中,常被認為不如別人,直到現在,仍然努力尋求肯定..

忽略自己的需求
在台北工作大不易,許多時候在扣掉房租後,就已經所剩不多。診友從外地來台北,付完房租後,再扣掉給父母的孝養金,有時候生活費都不太夠用。周休二日,要回老家打掃環境。一開始,我只有想到她很辛苦,一個人打拼,又很孝順父母。後來,她告訴我其實哥哥也住在家裡,在家裡附近開店,許多費用由父母來支應。突然覺得沒有道理,她把自己的需求擺在最後面,努力滿足父母的需求,還不被認同..

其實,背後藏了一個羞愧的內在小孩
在複雜性創傷和解離的許多文獻,都有提到羞愧(Shame)的議題。他藏在許多症狀後面,沒有被認出來。首先要做的,是要了解羞愧的作用。在平常診友可能會以<覺得自己不夠好、自己不重要、自己做的事情沒有價值>來形容羞愧可能出現在內心的想法。事實上,羞愧是一種原始情緒(primary emotion),有著重要的功能。它會是我們經驗中的一部分,沒有辦法完全被根除。長期的羞愧,需要的是能夠將它放在合適的位置,以同理的態度來了解。

羞愧的生理反應:
羞愧會讓我們離開容納之窗。有可能會先有立即的過度激發(例如: 臉脹紅、心跳加速),隨著而來的是過低激發 (例如:動彈不得、昏厥、想躲起來) 羞愧會增加皮質醇、促腎上腺素皮質醇的濃度,代表羞愧也可以視為一種壓力反應。

接下來,分享幾個方法,來照顧羞愧的內在小孩。這部分不必用到眼動減敏與歷程跟新(EMDR)的技巧。至於以EMDR來協助這個內在小孩,可能另外做整理。

同理內在小孩的出發點
與其他不同的內在小孩一樣,我們的假設是,內在小孩都是來幫助我們的。診友可能會問我,他讓我沒有辦法去上班,為什麼是來幫助我們的。可以試著從內在小孩的出發點看看,可能在當時,我們遇到了,不管怎麼做,對於事情都沒有幫助,或是都不被接受的情況,出現了這個內在小孩。他以協助我們度過那段難熬的時間,保存我們的體力,以什麼都不想要做的<待機模式>來應對。在今天,這個內在小孩還是想要幫助我們,他採取了與過去相同的方法。或許,嘗試與內在小孩溝通,一起為了幫助自己,學習有效的方法來應對現在的日常生活,是可以考慮的目標。

同理內在小孩的感受
常常在察覺到自己的內在小孩後,會不想要跟自己的內在小孩接觸。了解原因,可能是與內在小孩接觸的過程,不見得是愉快的經驗。甚至常常反饋給我的,是接觸到內在小孩的同時,也感受到痛苦,感受到那些不想要再重新經歷的回憶。因此,離開了診間,即使有注意到內在小孩,也常選擇忽略。

嘗試原本不可能的任務
由前兩個步驟,讓原本不可能欣賞、感謝的內在小孩。稍稍地,慢慢地,可以試試看用同理心的角度,來與他相處。但是再進一步,協助孩子可以卸下重擔之前,與孩子相處仍然是個困難的工作。就像孩子在長大之前,有時可以講理,但是仍有無法溝通的時候。嘗試與內在小孩好好相處,有時會帶來想像不到的收穫。

有人的地方就有失望
形象,可能不必有實體,是在心中的代表性象徵 (許多複雜創傷的診友,對於人的感受多是失望,比較少正面的經驗,所以在找尋的正向內在資源,不一定是人)。上帝、神佛、力量的象徵。與該形象的連結,可能透過物件(刺青、項鍊、圖像),透過心中的想像(冥想、讀經、創作)。也可能是借用過往經驗(過往看過的電影人物、書中刻劃的角色、過去雖然沒有遇過,但是渴望有的) 當能夠與心中理想的形象連結時,可以進一步,請他來協助。當遇到心中自卑的內在小孩時,邀請他可以到內在小孩身邊。想想,當他在內在小孩身邊,他會說些什麼呢?他會做些什麼呢?

感受自己的能力
與孩子一起到巴里島的海灘,三歲半的孩子第一次放風箏。太陽很大,風箏有點原始,但是孩子玩得很開心。孩子專注於用一條細綿線,控制風箏,在強勁的風中起飛。對於孩子,克服了困難,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也從中感受到喜悅。對於內在孩子,這樣的方法可能也同樣適用。

原本相當不想去上班的診友,跟我分享,透過寫作來改變自己狀態的方法。她發現,專注在寫作要投稿的文章,過程中可以感受到自己的能力。與自己的能力,真實接觸的經驗,也改變了生活中其他的狀態。

世界雖然不完美,但是仍值得活
經歷許多事情,讓內在孩子採取了得已的生存方式。除了不期不待,沒有傷害的生存方式之外。或許願意踏出一步,接觸自己脆弱的部分,相信自己還可以改變。試試看,感受生活中的辛苦,感受生中的美好,找到更適合自己的生存之道。

參考資料:
l  Treating Trauma-Related Dissociation by Kathy Steele

0 意見: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